一晃兒,著名漫畫家丁聰離開我們有兩年多了。然而,在人們記憶里,丁聰還是那么幽默、快樂、淡泊。丁聰先生有一個很別致的筆名“小丁”。這個名字,丁聰先生用了70多年,就是在他成名之后,也沒有想到改過。這與他的藝術思想,與他的境界,不無關系。
作為漫畫家,作為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看小”,才能把人民群眾“看大”;只有把自己“看輕”,才能把人民群眾“看重”。用“小丁”做筆名,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看大”、“看重”,自己雖然在漫畫界小有成績,那是因為順應了人民群眾需要,才讓人民群眾喜愛他的作品。一個不驕傲“看輕”自己的人,才能永葆青春活力,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漫畫作品。
丁聰選“小丁”做筆名,還有一段故事呢——“我開始畫漫畫時,簽名曾用過真名‘丁聰’,但繁寫的‘聰’字筆畫很多,寫小了,版面做出來看不清;寫大了,在一幅小畫上占了很大一塊地方,看上去很不相稱。于是張光宇就建議我署名‘小丁’。我以為有理,就采納并沿用至今。第二個原因是: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即‘小人物’,這倒符合我這一輩子的基本經歷——盡管成名較早,但始終是個‘小人物’,連個頭兒也是矮的。”其幽默之態,猶如他的作品。于是,欣賞他的每一幅漫畫,都能在大笑之后頗有收益。
著名作家王蒙在談到丁聰時說:“他的筆名叫‘小丁’,永遠表現出天真、誠懇、善良,而且不管哪一類作品,都能給讀者帶來一種愉悅。即使是形象辛辣諷刺性強的作品,在犀利之中也有人性本身的厚樸,漫畫家有諷刺的鋒芒,但他又存在著圓潤、可愛之處。”筆墨跟隨時代,是丁聰漫畫的一大特點。丁聰的早期漫畫,從中可以窺視出一位畫家成長的足跡和周圍生活圈子對創作內容的折射。丁聰下筆前,總要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畫自己心中所想,畫身邊眼睛所見。丑惡者鞭撻之,美好者頌揚之”。這一直是丁聰先生堅守的一條藝術標準。
以創作諷刺詩而著稱的池北偶先生,是丁聰的一個長期合作者。他這樣評價說:“丁聰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生坎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幾十年間卻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特別是他的許多漫畫,針砭現實,譏彈世態,充分表現出他對國家和世界命運的關心,體現出他對社會、人民的責任感。”丁聰,用犀利的目光,一直關注著每日變化著的中國,用他的畫筆,表達著一位畫家的良心與思考:政治風雨、世態萬象,盡在筆下。
在人們記憶中,丁聰永遠年輕,永遠精力充沛。每逢聚會,只要丁聰在場,關于他的黑發,關于他的永遠年輕,總會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88歲那年,大家感嘆他的年輕,只有他自己頗有今不如昔的感覺。他會這樣說上一句:“不行了!前兩年坐公共汽車沒有人讓座,現在倒是有人讓座了,可見還是老了!”聽丁老的話,就像欣賞他的作品一樣,是一種享受。
半個多世紀以來,丁聰先生在漫畫之外,還為魯迅、茅盾、老舍等眾多作家的文學名著創作了大量插圖作品,以形象概括、線條洗練、富于神韻而享有盛譽,至今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看丁聰先生的作品,在“搞笑”之外,總能讓人們有所收獲。不僅會放松一天的緊張情緒,還會讓人們在心靈深處受到一種震撼。這或許就是人們熱愛“小丁”的緣故吧。
丁聰先生對于自己選擇漫畫,從不后悔。曾詼諧地說:“來世上走了一趟,很高興做了一件事,這就是畫了一輩子漫畫。”畫了一輩子漫畫的“小丁”,因為人民需要,因為人民熱愛,自然就會贏得“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這也算是對“小丁”的一種紀念,一種懷念。于是,盡管“小丁”走了兩年多,在人民群眾記憶中,丁聰先生一直都沒有走遠。
(編輯 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