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打氣筒漏氣,查出是氣嘴的墊片老化了。去維修鋪買了個墊片回來想自己裝上,不料忙了一個多小時,不僅沒裝上,反將小小的墊片弄壞了。拎著氣筒找到馬路旁邊的修車師傅,他看也沒看,就從舊車胎上剪下一小塊膠皮,沒到3分鐘問題就解決了。我把這事告訴父親,父親說:“一門不到一門黑。”
我覺得父親的話形象,經(jīng)典,也很有哲理。如今,父親雖然早已走了,可老人說過的許多話言猶在耳。
那年,我動用全部家底買了一套住房。過年了,兄弟姐妹都過來聚聚,房子一下就擁擠不堪,吃飯時大家抬著飯桌找地方,弄得我與妻很是尷尬。有一陣兒,不少人都紛紛貸款購房,朋友也攛掇我“抓住機(jī)遇”,即便不去“炒”,也可以換個大套享受享受,把現(xiàn)在的房子租出去。我有些動心。父親知道后說:“屋寬不如心寬!”
父親的話一點(diǎn)沒錯,后來國家調(diào)控,銀行房貸利率也不斷增加,我的那位朋友因?yàn)樨澬模汇y行按在地上一層層“揭皮”,苦不堪言。我呢,父親不在了,孩子成了西部志愿者,78平方米的房子空空蕩蕩,心也坦坦蕩蕩,體會不到那艱難竭蹶的“月供”之苦。
父親重病在床的時候,有一天,附近的湖里淹死了一個盜魚賊,大家議論紛紛,有人示以同情,有人給予指責(zé)。他聽說后,沉默半晌,輕聲地說了一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父親的方言很重,我反復(fù)揣摩著父親這話的意思,想找個機(jī)會向老人家討教,到底是“得”呢,還是“德”?可是,第二天父親就故去了。這句話,竟成了父親臨終前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
父親讀過10年舊學(xué),特別是古文,學(xué)養(yǎng)深厚。父親離世之后的很多日子,我都在反復(fù)咀嚼著父親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本”就是根本,“末”就是枝葉。意思是說,一個人就像一棵樹,財富只是枝葉,美德才是根本。枝葉雖不能少,但缺少了“美德”這一根基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們違背自己的良心,以財富為根本,無視道德修養(yǎng),又怎么能去構(gòu)建和諧社會呢?
父親只是一個普通職員,他的話,有的有出處,有的找不到出處。現(xiàn)在想起來,每句話,每個字,對我們做子女的意義都深遠(yuǎn)博大。譬如:“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意在教育我們要學(xué)會節(jié)儉,懂得感恩;譬如:“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意在教育我們?yōu)槿颂幨溃獙W(xué)會謙讓;譬如:“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意在教育我們知足常樂。還有一首打油詩:“少時討人喜,老來討人嫌;青春正好過,能有幾十年?”這是老人晚年時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父親活著的時候,我對這幾句話感觸不深,現(xiàn)在回過頭來想想,父親其實(shí)并非在垂暮之年感嘆自己,更多的是希望我們這些后輩,要珍惜時光,努力奮進(jìn)。
(編輯 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