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的同事A和B常搭小張的車回家,返程時,一接到小張的電話,A就說:“哥,我在家等你,你來接我吧。”B一接到小張的電話就說:“哥,您在家等我,我馬上去您家。”
小張說:“每次我去接A,我得在樓下喊他,讓我心里很不舒服,仿佛我就應該做他的司機。每次我去接B,他已在路邊等我了。所以,我非常樂意去接他,如果我讓B步行到我家里,我良心都會感到不安的!”
同樣是結果相同的一句話,小張從A的話中讀出了自私自利,從B的話中讀到了善解人意。后來小張極少讓A搭車,卻和心性相通的B成了最好的朋友。
婷婷和莉莉是姐妹倆,雖然她們都已出嫁,但是她們的父母卻放心不下。老兩口種了很多青菜,隔三差五就會給姐妹倆送來大袋小袋的青菜。
看到父母給自己送菜累得氣喘吁吁,姐姐婷婷心疼得氣不打一處來,每次她張口就批評父母:“我們家什么菜都有,以后不要再給我們送菜了。看看,上次送的青菜沒吃完都扔掉了!”妹妹莉莉看見父母累得滿頭大汗給自己送菜,既高興又心疼地說:“多么新鮮的青菜呀,夠我們吃上一陣子了,不過下次來了要少帶點,要不吃不完扔了就可惜了。”
直到有一天,當莉莉高興地說完這些話,對比之下,她的父母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說:“還是你稀罕我們送的菜,你姐姐很討厭我們給她送菜呢。”
莉莉向婷婷說了父母的感受,婷婷不解地說:“我是不想讓爹媽操心過度才這樣說olGkmAHC0ElpHlEQylrUWg==的呀。”
同樣是出于孝心,姐姐的話讓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多余的,而妹妹的話讓父母覺得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
卡德龍說:“語言是最危險的武器,刀劍刺的傷口要比語言刺的傷口容易治愈。”有這樣一則寓言:在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聽后心里不樂,但嘴上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照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見了這只熊,問她頭上的傷口好沒有,母熊說:“噢,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那句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有的人情世故,多半兒都在話音里。抱怨招致憤恨,批評產生阻力,諷刺顯得輕視,拒絕形成對立,尊重增加了解,關懷獲得友誼,寬容乃是智者。辭不可不修,話不可不善,細細品來,有時看似平常的一句話,還真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
(編輯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