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瑩
以“鐵公基”穩增長需考慮地區差異
文 王瑩
基建搞得好的地方,雖不一定就代表發達程度高、生活更幸福,但基建搞不好,民生和經濟是絕對搞不好的。
繼9月5日批復總規模超8000億的全國多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后,發改委9月6日再次批復20個項目,其中包括13個公路建設項目,總里程超過2000公里。另有多個集裝箱碼頭和航道以及污水處理、垃圾發電站項目獲批。
就在“地方版4萬億”遭到各方嚴厲批評時,包括一些官方學者、專家也一邊倒地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在重蹈覆轍、飲鴆止渴。而此時發改委支持的項目依然是傳統的穩增長靈藥——“鐵公基”。
記得在4、5月份,發改委日批準上百個項目的做法曾引起業界一片質疑,隨后各地政府也很快偃旗息鼓。但近期許多地方紛紛高調推出了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再加上發改委層面也開始配合出手,這至少說明不僅僅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也有意重振投資。
從統計局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鐵公基項目的加速批復似乎還并沒有對穩定投資增速產生作用。官方公布的7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等數據都繼續回落,而1~7月(不含農戶)固定資產總投資數據也只是與上半年持平(均為20.4%)。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二季度以來,宏觀調控對基建、房地產等重要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所進行的局部、結構性微調加力,也許在即將公布的8月份宏觀數據中,就會看到更多跡象證明“微調是有所成效的”。
從最近發改委批復的項目來看,基本上都位于中西部地區。以東部發達地區多年總結出的經驗來看:基建和城市建設、民生結合的最緊密。基建搞得好的地方,雖不一定就代表發達程度高、生活更幸福,但基建搞不好,民生和經濟是絕對搞不好的。這一點西部省區更是深以為然。
陜西省政府參事、陜西社科院區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張寶通就認為,東部地區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如果再大規模搞基礎設施就可能出現過剩。但對西部而言,首先要建好基礎設施,才能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基礎設施必須先行,如果等有了市場、有了需要再去建就遲了”。另外,西部是能源原材料基地,需要大運輸量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對東部和西部絕對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另外,此前業界一直擔憂的地方財政收入可能難以支撐基建加速的情況,似乎也有些過慮了。數據顯示,上半年大部分省份的財政收入增速在20%左右,即使是經濟下滑壓力較大的東部省份,其增速也普遍高于GDP增速。這意味著,雖然相比去年多數省份的財政收入增速的確有所回調,但并非無力再加速開工一部分基建項目來拉動經濟。而相關統計顯示,上半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已出現反彈,這也為鐵公基項目的順利開工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撐。
基建投資的加碼仍是最有效的和必要的穩增長手段,其負面效應是否像某些專家形容的那么恐怖,還有待觀察。可以預期,未來基建投資加速還將繼續,加之房地產投資回落將逐漸縮小,因此,投資未來至少能保穩,穩中還可能有升,雖然幅度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