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
(中油遼河工程有限公司,遼寧 盤錦 124010)
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居住區的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數人們對小區自己所住的戶型的要求越來越低,因為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戶型的大同小異,反而居住區的人們對小區內的其它建筑如公共建筑、商業建筑、學校、醫院等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因為這些建筑無不提高的小區的可識別性及歸屬感,對人們的生活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便從居住的商業建筑設計、公共建筑設計及學校設計三方面對居住區的建筑設計進行研究及探討。
都市型商業建筑檔次高、規模大、人流密集,如我們常去的百貨購物中心、大型連鎖超市等,居住小區的商業建筑與之相比,規模較小,人流基本就是集中在小區居住的人們,所以可能居住區的商業建筑往往不為人所重視,但是居住區的商業建筑在整個城市的商業活動中又是對居住人們最為直接的,無論是小區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還是購物等,它都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服務,特別是在城市房地產不斷開發的環境下,城市不斷向外擴張,新開發的小區便會更遠離與城市的繁華地段,遠離于城市的商業性建筑,這樣居住區的商業建筑便顯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居住區的商業建筑設計也越來越引起當前建筑設計師的關注了,居住區的商業建筑設計應具有以下兩個設計原則:
1.1 內部空間設計原則
居住區的商業建筑包含了居住居民日常所需的建筑,如藥店、便利店、美容美發店、快餐等,但與都市型商業建筑相比,由于這些商業建筑的規模小,所以它所需要的面積也要小一些。①居住區商業建筑的序列性,居住區人在商業環境中的活動應是時間與空間相結合,所以商業建筑應把時間與空間有機的結合起來。②居住區商業建筑的空間有效利用性,居住區商業建筑作業房地產業開發的一部分,需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所以商業建筑本身也應滿足商業價值最大化這一需求:即商業空間最大限度利用,商業利潤最大的產生,設計師可以通過多種設計手段達到這一需求。③居住區商業建筑的空間動態性,即居住區的商業結構本身是具有多種功能的,但是當空間外部變化而引起內部結構變化時,如天氣原因、經濟原因、政策原因等等,居住區的商業建筑在不影響原有結構的情況下,通過自發的調整而與新變化、新需求相互適應的功能就是空間動態性。
1.2 外部空間設計原則
居住區內商業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性,通過外部空間層次性的設計促進了內外部空間的漸進性,它可以把居住區內的小區居民吸引到商業建筑空間內部來,擴大了商業建筑的商業空間,小區居民在購物時,不會產生在都市型商業建筑購物時的擁擠和壓抑的感覺,提高了小區區民的購物時購物質量。外部空間的設計還應主要交替性,外部空間的設計是小區居民的第一直觀感覺,它是好是壞,小區居民一看便知,如果外部空間的設計是優秀的,商業建筑便會豐富城市的空間范圍,給城市帶來生活而活潑的空間效果,在商業建筑的設計中,注意了內外不空間的交替性,給居住區居民帶來了良好的感官影像,他們便不會產生心理上的不舒服,對進入小區商業建筑里購物便不會產生排斥感。
居住區內的公共建筑設計應滿足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歸屬感的設計。歸屬感是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它源于人類對于母體的眷戀,當小區居民對小區內的公共建筑產生了所謂的歸屬感時,在業余休息的時間里,小區居民便愿意參與到公共建筑里去,如何在設計公共建筑時產生歸屬感,應從以下幾點考慮:
2.1 公共建筑的尺度設計應符合人體工學
尺度雖然不具備像顏色、形態所具備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是它卻是小區居民進入到公共建筑設施內的第一視覺感覺,也是小區居民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尺度設計給人的印象當然也是不同的,只有當尺度的設計與人的尺度符合人機工程學的時候,人體的感覺才是最舒服的,小區居民在第一印象上就愿意到公共建筑里去參與各項活動。
2.2 特色化的建筑設計
在以往的公共建筑里,是很難找到特色的細節的。當然,以前的居民區只是單一的為小區居民提供住行就可以,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要求有特色是不切實際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區居民精神上的需求越來越重要了,以往的千篇一律的設計并不能滿足他們了,他們在決定是否在小區買房時,更多的也考慮了小區的公共建筑是否具有可識別性,是否有特色。如一所居民區的小區入口十分有特色,具有可識別性,這可能就影響了居住居民是否在此買房。在居住小區統一協調的情況,特色化的公共建筑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這也要求了建筑設計師們需要通過各種設計途徑及手段,增加小區的可識別性。如與眾不同的造型,特色化的建筑入口,色彩的創造性搭配運用等等。
2.3 特定場所的設計及建設
居住區內的公共建筑是小區居民真正停下來或休息或活動的場所,出色的公共建筑設計必然能提高小區的生活質量。在一所居民區內,老人和小孩也是重要的人群,與青年人相比,他們更多的是閑暇和休息的時間,他們更需要的坐下來,小孩子們互相玩耍,老人們相互聊天,因此為老人、小孩等特定人群設計公共建筑也是十分重要的。
幼兒園、學校等孩子們受到保養和教育的地方,居住區設計幼兒園、托兒所、學校等,無論是對小孩還是對大人都是十分方便,家長接送孩子十分方便,孩子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家長們也更能安心的上班了。在小區內設計教育類建筑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3.1 建筑與小區整體協調統一:教育類建筑要想成為居住區有機的一部分,便需要同小區相互協同,這是關系關系平衡的一種體現。在整體上,建筑在小區內找到應有的位置并成為其組成的一部分,為小區的完整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從圍觀上來講,學校的公共建筑在顏色、尺度比例上的協調也直接的抓住的居民的感覺,提高了居民對居住小區的歸屬感。
3.2 設計應具有個性:協同統一并不等于雷同,居住區內的教育類公共建筑設計也還應該具有個性,學校本身的功能決定了它的特點,這類建筑不同與住宅,他們應更注重復雜性,他們應該成為居住小區的特色化建筑甚至是標志性建筑。
綜上所述,居住區內的建筑設計應以人為本,居住區的建筑設計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人服務,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為居民的日常活動提供場所、提供保證。它們還是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建筑設計使小區獨具個性,豐富了小區的整體形象,增加了居住居民的歸屬感,提高了小區的可辨別性,使其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 李維飛.公共建筑設計原理[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李衛.建筑設計資料集[M].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3] 鄧爽.建筑設計藝術論[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
[4] 鄒德儂譯.建筑形式美的原則[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 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