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行鋒
(中國石化審計局,北京 100000)
審計報告質量中存在的問題因審計項目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本情況介紹過于具體。在介紹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時過于細致,管理體制詳細到所屬單位名稱一一羅列、收支情況詳細到二級以下會計科目,資產情況詳細到資產大類等等,可利用的信息不多,主題不夠明確。
二是審計評價不夠準確。有些內審部門出于規避審計風險、與被審計單位搞好關系等因素,評價往往或“過”或“不及”。所謂“過”,就是超出審計職權、審計范圍進行評價,進行一些無審計證據支持的評價,甚至做一些前后矛盾的評價;所謂“不及”,就是在評價上只說成績,不說問題,或過于啰嗦,說一大堆套話,幾乎在給被審計單位總結先進經驗?;蛟趩栴}的評價上一語帶過,不痛不癢。
三是問題表述簡單堆砌。首先,有些審計報告對審計查出的問題沒有進行梳理歸類或沒有進行科學的梳理歸類,只是對問題進行“流水賬”式的羅列,一份報告能列出幾十個問題,內容龐雜、條理不清,輕重點分不分,讓人難以看出頭緒。其次,對問題的描述未做到表達準確、語言精練,影響了審計質量。再次,揭示問題不夠全面、深入,存在以偏概全現象,雖然發現和揭示了一些問題,但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和要害。同時,個別重要審計工作底稿未在報告中反映。最后,問題定性和歸類不夠準確。主要表現在:問題定性不明確,用現象或結果代替對問題的定性,沒有把問題實質揭示出來;問題定性與事實描述不符;定性依據不充分;因定性不準確,導致歸類不準確等。如:某單位內部審計對該公司開展的財務預算管理審計中,將“總承包項目預算編制不夠準確”問題,定性為“部分總承包項目實際完成利潤比預算超額較大”,用現象代替定性;同時在描述問題原因過程中認為“由于市場波動不確定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工程建設公司本著謹慎的原則編制財務預算,……”?!笆袌霾▌硬淮_定性等客觀因素”與“謹慎的原則”之間缺乏必然聯系,依據不充分。
四是經濟責任審計中對離任者應當承擔的經濟責任界定不清晰、評價不客觀。經濟責任審計應重點關注重大事項的決策程序和責任落實,尤其是對問題發生的時間跨度超出離任者任職期間的,應明確任期內的問題金額和截至審計日的問題金額。雖然按照規定對離任者重點審計區間是近三年,但其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對其評價不能僅限于近三年,而應當是整個任職期間,對重大問題要進行追溯和延伸。所以,企業內審人員要認真理解、領會審計報告中經常出現的“重大問題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延伸至審計日”的含義,對現場審計發現的一些嚴重效益流失、經營管理失控造成重大損失以及影響企業穩定等重大違規違紀問題,內部審計人員要有強烈的追溯和延伸意識,要保持高度的職業敏感性,擅于發現和撲捉問題線索,將審計成果擴大化,將審計的監督職能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對性質比較嚴重、屢禁不止的問題,不能回避矛盾,在準確定性,分清責任的基礎上,要明確提出對企業和責任人相應的處理、處罰建議。
五是審計建議不夠明確。提出的審計建議缺乏針對性、操作性,經常出現諸如“加強財務管理,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話,缺乏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有的審計建議合法性和合規性還值得探討。有些報告在無建議可提的情況下,為湊足報告的要素和“塊塊”,對被審計單位的業務管理提出建議,說一堆外行話,有“狗尾續貂”之嫌。
六是報告整體繁瑣冗長。有的報告語言不簡潔、拖泥帶水、前后重復。有的報告各部分詳略不得當,平分秋色,甚至喧賓奪主,造成報告冗長,動轍十幾頁甚至幾十頁。
要解決審計報告中存在的上述問題,不斷提高審計報告質量,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培養嚴謹細致的作風。審計報告作為法律文書,具有很強的嚴肅性、規范性和法律性。對于審計報告的要素、內容,《內部審計準則》和《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內部審計人員應認真領會和掌握這些具體規定,在編寫審計報告時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杜絕隨意性。尤其要注意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問題定性及處理處罰依據的充分性、審計建議的可行性。要對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審計數據、引用的每一條法律法規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準確無誤。
二是保持獨立的審計地位。在撰寫審計報告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一是一、二是二。不為權力、人情、利益所左右,不摻雜個人感情。不要因過分考慮被審計單位的接受程度而文過飾非,夸大被審計單位的成績,回避被審計單位的問題;更不得隱瞞、截留審計問題。
三是努力提高能力素質。審計報告質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部審計人員的能力問題。當前,要努力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系統思維能力,引導內部審計人員從整體上把握審計情況,把握審計報告的內容和重點,系統地梳理、歸納和反映審計情況,增強審計報告的條理性;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引導內部審計人員從改革發展的高度、宏觀管理的層面,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研究,結合法律法規和地方實際提出對策,增強審計建議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文字修養,開展寫作、語法和公文知識學習演練,掌握寫作基本功,避免因語言表達失誤而影響審計報告質量。
四是加大審核把關力度。堅持對審計報告實行三級審理,明確各級審理把關人員的責任和標準。既要把好法律政策關、又要把好文字關。
五是改進審計報告模式。審計的主要職責是揭露和反映問題。審計報告應緊緊圍繞這一主旨進行改進。應精簡對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介紹,精簡審計評價內容;審計建議可設置為非必要要素,在確實沒有可行建議的情況下,可以不提;對于審計數據較多的審計報告,可以探索實行表格化,增強審計報告的直觀性。同時,上級審計部門應探索制作審計報告模板或編寫審計報告范例,為下級審計部門提供參考,使于審計報告的統一和規范。
[1]柯金秀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1-03-01.
[2]鐘偉強.審計質量溢酬的形成機理與客觀存在[J].上海交通大學,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