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堯明
(中共新昌縣委黨校,浙江 新昌 312500)
近年來,中央作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各級政府都將“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并加大了財政支農投入力度。為了宣傳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村財會人員財務管理水平,發揮涉農資金使用效益,浙江省確定首輪培訓的對象主要為農村財會人員。因此,我們著重從農村財會人員入手研究支農政策培訓中的有關問題。
新昌縣地處浙江東部,現設三個街道、13個鄉鎮共16鄉鎮(街道)轄區,共425個行政村。本次培訓按新昌財政局要求,為更好地宣傳支農惠農政策,決定擴大培訓面,即每個行政村基本上派出村會計、出納和村財監小組長三人參加。培訓過程中我們對1216位參加培訓的人員做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149份,其中農村財會人員回收786份。因此反映的情況比較真實地體現新昌縣目前農村財會人員的現狀。具體如下:
從知識結構分析,大專及以上學歷38人,占4.8%,相當于高中學歷的232人,占29.5%,也就是高中以上學歷約占三分之一,其余均為初中甚至高小學歷。而且,這批人長期在農村務農,平時很少看書、學習,要求他們掌握比較專業的會計理論并實踐操作技能,難度可想而知。從專業結構分析:持有會計證的334人,持有農經部門證書的262人,其余都為無證人員。持有證書的人數雖然占到75.8%,但其證書的獲得是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的,更談不上有專業知識,獲得的時間也相差甚遠。因此專業知識參差不齊,專業素質明顯偏低,加大了財務工作的難度。
從統計數字不難發現:35歲以下的人48人,占從事財會工作的6.1%;36-50歲的165人占21%;50歲以上573人占73%。年齡最大的是1927年出生的老會計,現已經80多歲高齡了,仍擔任村會計一職。年齡老化現象十分突出,而現代的財會人員需要使用電腦,寫電子文稿,編電子表格,而他們幾乎不可能應用,所以很難適應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中央到地方對農村經濟建設越來越重視,財政支農資金逐年加大,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越來越好。另一方面,農村主職干部的待遇也大幅度提高,而且由縣財政統一下撥發放,保證了農村主職干部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經濟發達、經濟開發項目相對較多的城市周邊村,部分村主職干部還鉆集體孔子,灰色收入乃至腐敗收入成分不少。對于這些情況,村會計是最清楚的。村會計工作量大,工作細碎又麻煩,如選舉工作、人口普查工作等都是大量的具體工作,而工作補貼卻很少,待遇明顯偏低,心存不平衡。
由縣財政局長任組長,財政副局長兼函授站站長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中華會計函校新昌函授站,負責具體的組織、培訓、教學和學員信息采集等工作。
縣財政局選派農業科負責人參加全省師資培訓,并以他們牽頭培訓本縣師資,在省教材的基礎上,充實本縣政策措施,并制作完成PPT,會同函授站老師匯編試題庫,并掛在本縣黨建網上,便于學員隨時自學。
根據培訓對象不同分別送市級和縣級函授學校培訓,還根據距離縣城的遠近實行“請進來”上門培訓和“送出去”的送教下鄉活動相結合。
2.3.1 對鄉鎮(街道)代理記賬會計、出納,實施集中脫產培訓,全縣46人統一到紹興市中華會計函校培訓,為期三天。后來聘請他們為當地培訓時的編外輔導員。
2.3.2 對農村財會人員的培訓,從方便學員參加的目的出發,實施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一是以較遠鄉鎮為單位進行送教下鄉活動;二是組織縣城附近的鄉鎮(街道)到中華會計新昌函授站來進行培訓,培訓達到預期效果,在全省有示范作用,首輪培訓被浙江省評為支農培訓工作一等獎。
2.3.3 培訓方法上采取采取面授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除了面授以外,利用新昌黨建網,把教學培訓的內容和問題掛在網上,讓學員回家后隨時進行自學,繼續理解“消化”。
2.3.4 培訓內容上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結合上級培訓要求和本縣培訓對象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明確培訓要求。印發培訓指南、培訓議程、培訓須知等。下發浙江省財政廳編制的《支農惠農政策解答》一書,人手一冊,教學中有時會用方言對政策進行解讀,使培訓達到最理想效果。
2.3.5 充分調動鄉鎮(街道)代理記賬人員的積極性,把他們作為編外輔導員,利用他們事先已參加培訓,平時與農村財會人員聯系較多的優勢,進行課間課后輔導,效果非常理想。
從調查中發現普遍存在財政支農政策的培訓對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層次偏大的現象。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基本知識,對涉農惠農政策知之較少,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其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達到預期的目的比較困難。
少數鄉鎮干部(村干部)輕視和忽視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沒有把財政支農政策培訓這項戰略任務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去認識,對參加學習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班以被動應付,以完成領導的任務為目的,以自己工作很忙為借口,對新形勢下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沒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缺乏主動的認識和積極的學習。囿于經驗,滿足現狀,不能正確處理好工學矛盾,培訓干擾較多,不能保證時間。
首先管理主體不合理。幾乎所有鄉鎮農村會計都是接受鄉鎮經管站的管理,鄉鎮經管站為會計管理主體。鄉鎮經管站隸屬于鄉鎮政府的職能部門,業務上受上級農業部門的領導,會計工作專業性、職業化特點不突出,同時農經隊伍自身存在著力量薄弱,缺員和在編不在崗,業務不夠硬等現象,難以有效地管理會計工作,再者,與《會計法》規定的“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不相吻合,也不利于會計人員的業務學習、繼續教育以及進一步推動農村會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學化。
其次職責權限不明確。實行村賬鄉管、集中核算后,會計人員的職權上劃,日常的經濟核算由鄉鎮經管人員代理,村會計的職責范圍發生了變化;而委派會計著重強調了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委派到村的會計人員需要哪些權利,權限規定多大為宜,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把握。行政村撤并后,原來的村財務帳號沒有合并,財務還是各管各,加大了村級財務管理的難度。村財務監督小組對一些分社財務缺少有效監督或不進行監督。表現為管理難,也難管理。
再次就是財會人員的選拔和教育機制有待完善。農村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已經大大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當一部分會計工作人員業務技術水平不高,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會計教育和會計培訓。此外,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會計人員隨著村干部的交替而變化,選用的隨意性較大。部分村會計人員財務管理觀念陳舊、方法落后、認識有偏差,財經法規意識淡薄,政策觀念不強,村干部說怎么辦就怎么辦,隨意性較大,原則性不強。
首輪支農政策培訓可以說是摸著石子過河,無論培訓對象,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學員信息的收集等等,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現在在首輪培訓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思考也應該展望,讓政策更加透明,讓農民更得實惠,讓培訓更有效果。
支農培訓這項工作牽涉面廣,必須獲得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要明確財政的領導地位,充分發揮中華會計函授學校培訓主渠道作用(財政部財辦[2008]43號文的提法),同時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爭取農業部門的支持。
在正式培訓前,應該積極做好培訓調研工作,深入到有關鄉村,摸清農村財會人員的具體數目、文化水平,實地了解廣大農村財會人員的需求。為培訓的針對性、效果的實用性創造有利條件。
對農村財會人員的培訓,時間的選擇上必須考慮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選擇農閑時節。今后的培訓在送教下鄉的基礎上,擬集中、封閉的方式進行培訓,這也有利于廣大農村財會人員的相互交流。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
在對農村財會人員培訓時,要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根據農村財會人員所處崗位、文化程度、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要把村書記、村主任也列為培訓對象,因地制宜分類安排培訓。比如說,代理會計的培訓以會計電算化、會計業務核算為主;村報帳員的培訓以會計基礎工作及報帳業務為主;村書記、村主任培訓則以財務管理制度、支農惠農政策、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為主。只有這種既顧及工作性質、又突出重點的分類培訓,才能使農村財務管理得到顯著改善,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和諧、快速發展。堅持分層分類開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是培訓工作的基礎,是實現培訓效果的基石。
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其培訓的重要性,提高各級領導者和受訓者對財政支農政策培訓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進一步明確搞好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對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教育村干部和村級財務人員要充分認識自己在農村基層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動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面,以適應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徹底糾正支農政策培訓工作中的模糊認識,提高學習和參加培訓的自覺性,增強村干部及村級財務人員教育培訓的緊迫性。
一滴水滋潤一寸土,一縷光照亮一片暗。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是一項積微知著、巨細靡遺的常態工作,不僅需要各部門、各單位的聯袂而動,更需要各村級財會人員事事、時時、處處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學習,勤奮工作,找準定位,扮好主角,為落實好財政支農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留下一抹絢麗、奉上一份責任。
[1]財政部關于開展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的通知[Z].農村財務會計.2009.2.
[2]周桂元.浙江省財政支農惠農政策解答[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2.
[3]鄧子基.關于財政支農問題的若干理論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4]張林紅.加強農村財會人員培訓提高基層會計人員素質[J].西藏科技.2010.9.
[5]崔春香.認真做好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J].陜西財稅.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