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徐志明
(四川省核工業輻射測試防護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礦產資源是目前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區域社會經濟系統運行在消耗大量礦產資源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以不同的方式匯集到周圍的生態環境中,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多種形式的污染和破壞,占用和消耗地區生態環境容量。近幾年來,我國開始構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長效機制,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入,開展礦山公園建設,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但是由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仍將持續存在,礦產資源開發力度還將不斷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與破壞程度將不斷加強,加之,許多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還沒有解決,新老問題的疊加使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日趨復雜。
近幾年來,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分析,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監管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據統計,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113108座礦山中,采空區面積約為134.9萬公頃,占礦區面積的26%;采礦活動占用或破壞的土地面積238.3萬公頃,占礦區面積的47%。
我國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較多,井下開采導致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礦井突水等,主要發生在煤、磷等非金屬礦床和鐵、銅等金屬礦床開采中。露天開采導致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數發生在建材類礦山中。
采礦使地下水均衡系統遭到破壞,導致部分區域地下水、地表水滲漏,有的地區地下水位下降達幾米甚至數十米,造成大面積疏干漏斗,引起地表嚴重缺水,影響農作物生長,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引發了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
全國礦山企業每年產生的廢石和尾礦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邊環境;大量未處理合格的礦山廢液廢水的排放,加劇了區域性、流域性水體污染及部分湖泊富營養化;采礦產生大量廢氣、煙塵、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導致空氣濁化,酸雨區擴大。
我國露天開采礦山數量眾多,點多面廣。有的礦山開采對山體和自然景觀破壞嚴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開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壞,基巖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綠地成為荒山禿嶺,尤其在交通干線和城市周邊的露天礦山開采,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造成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以及地質災害頻發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主觀上的原因主要是資源開采者、地方政府等部門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弱。客觀上原因主要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資源開采技術手段落后等方面。
長期以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缺乏專門的立法,只是散見于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的某些條款之中,缺乏獨立、統一和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或規章對其加以規范。分散的規定導致實踐中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無法可依。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涉及到環保、國土、安全監察、水利、林業等部門,大部分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監管體系,沒有真正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的責任,使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在很多地方出現"真空"。
由于歷史原因,不少礦山未預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地方政府也未認真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的職責,許多礦山地質環境被破壞。
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總體水平不高,治理技術方案單一,起點較低。對環境治理的科研工作跟不上,對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主要技術、經濟、社會因素,以及如何減少這些因素造成的危害缺少深層次的研究。
在現行法律、法規相關條款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規體系。這一法規體系應覆蓋礦產資源開發的全過程,把礦業權的審批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設計緊密結合;把礦產開發日常監督管理與礦產開發過程中廢氣、廢水、廢棄物治理工作緊密結合;把土地復墾管理與礦地恢復管理緊密結合,并時時監控,杜絕“先污染后治理”。
一要嚴格規劃管理。嚴格執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等規劃準入和礦山換證許可條件。尤其要嚴把企業環評準入關。二要合理調整結構。通過整治、整合,實現礦產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礦產資源開發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避免和減少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三要注重日常檢查。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年度檢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嚴格執行礦山閉坑驗收檢查制度。
暢通上級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基金;建立社會多元投入激勵制度體系。研究制定"誰出資、誰受益"的經濟補償優惠政策,對通過恢復治理,可以利用的礦山廢棄地、尾礦、景觀等,吸引社會資金進行恢復治理,治理后的建設用地、地質景觀等優先由出資人占有或使用。
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環保部門、安監部門、水務部門和林業部門各司其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消除部門差別,共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形成政府主導,多部門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引進和開發適用于礦區損毀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的新技術,進行礦區生態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力度,在一些工作開展早、基礎條件好的礦區,選擇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大型礦業基地,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發展綠色礦業,建立綠色礦業示范區。
[1]劉曉星.礦山生態恢復還在“打補丁”[J].中國環境報,2010.
[2]曹瑋.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策[J].綠色科技,2010(07).
[3]王博.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促進礦區可持續發展[J].國土資源通訊,2009(05).
[4]李蕃仁.淺議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0(19).
[5]郝瑞娟,閆鑒.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析及治理對策[J].煤,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