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禮 趙 輝
(通化縣林業局,吉林 通化 134100)
生態林公益林的維護管理工作是一項任務量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圍廣、涉及領域多,對管護工作實時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傳統的護林員巡視維護工作方法管理成本高,維護效果較差,并且部分的護林員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難以達到其工作崗位的要求,并且很多地區環境條件復雜,僅憑護林員是無法實現有效的管護,一些地區常年處于管理的真空地帶,給濫砍濫伐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致使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效率大大的下降。因此我們的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要加強管護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斷的引進相關科學技術,簡化管理維護工作的復雜性,可以對重點區域的林木建立起電子監控系統,通過電子畫面的實時傳輸,使得我們的管理人員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快速獲取到管護信息。
護林員作為現今的重要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辦法,其素質與水平將會對管護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要切實做好護林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建設。一方面要不斷的吸收工作能力強的人員參與到生態林的管護工作中,選擇聘用對當地林業情況熟知的人員,并且這些人員要具備較高的責任感、職業道德素質高,身體健康,并且具有豐富經驗的,因為符合這樣條件的人員能夠很好的適應護林管護工作,能夠靈活科學的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條件下促進生態林的管護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們的有關管理部門也需要與護林員簽訂相關的責任書,互相明確護理員的工作責任以及對其的保障措施,進而能夠劃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在工作中出現問題時能夠正確的追責,督促護林員樹立高度負責的責任意識,認真的履行好自身應盡的工作職責,切實的保證其工作能夠按照相關要求順利完成。同時也需要構建專門的管理單位對護林員隊伍進行管理,實現實時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及時的發現護林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加以指導和糾正,促進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科學可持續。
任何一項工作的順利有效完成都需要有一定的資金為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管護工作提供充足的設備以及技術保障。但是現在的一些部門過于重視對于經濟利益的獲取而嚴重的忽視了管護工作的資金投入,管護工作設備落后、技術不到位,護林員的待遇以及社會保障工作不配套,嚴重的阻礙了護理員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積極性的提升,阻礙了生態公益林事業發展與進步。因此有關組織和管理部門需要在綜合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投入足夠的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做好護理員的待遇提升工作,可以通過建立起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等方式,激勵我們的基層護林員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要投入資金進行護林員的培訓工作,加強責任意識教育,通過崗位培訓,強化了護林員的責任意識,提高了護林員的素質,幫助其掌握先進的護路技術,能夠在發現相關安全隱患時能夠及時的采取有效而科學的解決策略靈活應對,將問題的危害性降至在最小限度內,進而能夠保障生態公益林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對于生態公益林的資金投入至關重要,管理者應該樹立起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統一的意識,為管護工作營造良好的資金供應環境。
生態公益林的的穩定能夠有效的保護林區的水土資源,較高的植被覆蓋率能夠防止水土流失、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保護高生態公益林切實的關系到林區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安全,我們需要加強宣傳保護工作,提高林區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調動林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工作中,發現違法砍伐林木的行為能夠及時的制止并及時的上報上級有關部門。轉變傳統的能源使用結構,使用沼氣和煤炭等資源,減少對于林木資源的砍伐,保護植被,通過科學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生態公益林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將其與自身的利益相聯系,不斷的調動其參與生態公益林保護工作的積極性。進而不斷的增強保護工作的力量,促進保護工作的效率的提升。
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生態林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約束各個部門及崗位人員,用制度去懲罰各類違規的行為,這樣就會在最大限度上確保客觀性與公平性,制度的管理工作需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要建立起管理者的管理制度,切實加強管理部門職責的劃分,約束其能夠嚴格履行好自身的相關管理職能,做好基層生態公益林的監督和管理工作,確保管護任務能夠保質保量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加強護林員責任制度的建立,在應聘護林員時需要簽訂明確合法的責任書,規定在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中護林員所應盡的工作職責以及違規的責任認定和相關的懲處制度,這樣才會使得我們的基層工作人員能夠嚴格的遵守相關的制度規定,按照正確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護責任,及時的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給予完善和糾正,進而能夠有效的促進管護效果的提升,推動生態公益林環境的穩定、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因此要加強生態公益林護林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規范生態公益林護林員的行為,保障生態公益林安全,達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的目的。
生態公益林是我國社會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對其開發和利用必須在得到國家有關資源部門的允許之后方能進行開發。針對在生態林保護工作中的一些隨意濫砍濫伐的行為不光要進行制止,而且對于那些仍舊不聽從管教的人員,我們的資源管理部門有權對其采取行政措施,情況嚴重的可以尋求法律途徑來解決,加大對破壞生態公益林破壞懲處力度,管理方式要具有威懾性,處罰力度要能夠使得這些從事違法行為人員引起足夠的憂患意識,使其在發生行動前能夠及時的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危害性,及時的自我結束違法行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真正的在人的心理上減少破壞想法的產生,從源頭上降低有關人員進行生態公益林破壞的可能性。
自然環境的穩定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意義,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必須兼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最終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生態林的建設能夠有效的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空氣質量,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生態公益林包含保護林、有多用途林等,其內容的豐富性使得其能夠有效的適應各類社會發展需求,協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利益平衡。
[1]蔣文輝.林業生態公益林管理[J],2003.
[2]彭彬霞.林業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管理[J],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