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的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一場拍賣會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拍賣師在臺上快速地報出價格,臺下的買家紛紛出價。“兩萬兩千,兩萬五千……三萬,謝謝,還有沒有加價?三萬最后一次。”錘聲響起,編號為1131的拍品——“威海中國雇傭兵團相冊”以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本次拍賣會的拍品多達267件,3個小時的拍賣會略顯漫長,臺下的買家卻并未倦怠,他們不斷舉起手中的號牌報價,在成交后露出一絲滿意的表情。
以上是今年華辰秋季拍賣影像專場的一幕情景。這期間,會場側面委托席上,有一位衣著端莊、舉止干練的女士不時通過電話為場外買家出價競拍,她就是華辰拍賣影像部經理李欣。這場拍賣最終成交總額為513.5萬元,成交率56.17%。李欣對這個結果并不滿意,這與她預期的700萬成交額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即便如此,2012全年的成交額也已超過1200萬元,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了約23%。
經過六年的發展,華辰拍賣影像專場已經成為國內影像市場的一個風向標。自2006年舉辦首個影像專場以來,每場拍賣的成交額一直穩定地徘徊在二三百萬元之間,去年秋拍成交總額達到760萬元(包含場外成交的部分),是往常成交額的兩到三倍,堪稱是一次飛躍。
而相比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的戰績,這次的成交額難免讓人有點小失望。李欣總結原因,是市場推廣還不到位。部分拍品題材與往年的有所重復,而新的客戶尚未開發出來,導致流拍的作品較多。然而這一次的不盡人意并未打擊她的信心。她表示,隨著關注攝影的人越來越多,在不久的將來,一場影像拍賣會成交額突破千萬元并不是什么難事。
李欣說這話自然有她的依據。今年不少新的重量級藏家加入,讓拍賣會人氣更旺。在此次拍賣現場,常常能看見某幾位藏家大手筆購入拍品的現象,大有買斷某一題材之勢。如今通過華辰拍賣收藏影像的中外機構已經達到20多家,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基金會、風險投資機構等,在交易額中占到約一半的比例。此外,不少重量級個人買家也通過華辰購買影像作品,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著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中國攝影史:1842-1860》的作者泰瑞·貝內特等人。這些機構和個人買家傾向于大量、系統地收藏,購買力不容小覷。
此次拍賣中也有一些作品表現超出預期,例如二我軒照相館制作出品的《西湖風景》相冊,是中國攝影史上著名的藏品。該相冊從1.5萬元起拍,以6.2萬元成交,價格翻了幾番。
影像在收藏市場一直被認為是表現穩健的一個門類,國際影像市場經過了將近40年的發展歷程,才出現了2006年愛德華﹒斯泰肯的《池塘月光》拍出292.8萬美元、2007年安德里亞斯·古斯基的《99美分Ⅱ》拍出334.6萬美元的高價。而中國的影像拍賣僅僅走過6年的時間,隨著影像文化的推廣和普及,必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要實現單場拍賣會突破千萬元的目標,李欣還有許多事要做。與拍賣公司的專業人員一起在世界范圍內征集藏品的同時,推廣攝影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國內市場,“影像拍賣”還是一個尚未普及的概念。她總是強調:文化內涵沒有上去,何談市場?所以李欣的目光并不僅僅局限在拍賣領域,她把自己比作攝影文化的“布道者”,每年都要拿出很多時間到全國各地開講座、研討會,或者組織有學術價值的攝影展覽,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海國際攝影節等活動都常常出現她的身影。此外,她還要不斷和攝影作品的藏家、買家們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他們對攝影作品的興趣取向,對市場進行細分,盡量讓每個買家都能拍到自己心儀的作品。
李欣履歷豐富,她早年從事貿易工作,后赴德國學習和工作了五年。2004年左右,李欣開始對影像拍賣感興趣。經過兩年多的市場調查與資料收集,撰寫了詳細的項目策劃書,并最終說服華辰拍賣的總裁甘學軍開設國內首個影像拍賣專場。在影像專場設立之初,華辰便借鑒了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大拍賣行的先進操作模式,并結合本土文化和市場行情不斷完善。2012年是李欣從事影像拍賣的第六年,經過六年的市場培養,關注影像拍賣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拍賣會更是有不少新的藏家出現,令她感到十分欣慰。用華辰老總甘學軍的話來說,“影像拍賣是一個小生意,但可能是一個大事情”。在他看來,影像拍賣能夠帶動攝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地位的提升、促進對于中國攝影史的研究、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傳統結構的調整……不僅僅是做生意,更是在做一件于社會、文化有益的事情。
通過專業的團隊、專家、學術委員會的共同努力,華辰拍賣提出了藝術性、文化性、歷史文獻性和品相這四個定價因素,對影像的學術和價位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同時,他們有意識地對中國早期影像進行梳理,引導藏家進行系統收藏,目前其影像的數量和質量在國內影像拍賣行業可謂首屈一指。
華辰拍賣的影像被分為三個固定類別,分別是老照片、紀實類作品和當代影像。在三大類別里再根據拍品的情況進行細分,例如特殊技能技法、名家名作、底片、古籍善本等。直到目前,買家們對影像的選擇多少還有些保守。拍賣會上受到青睞的多數還是老照片和紀實類作品,前衛的當代影像少有人問津。李欣認為,這一方面是受到“物以稀為貴”的傳統收藏理念影響,畢竟,老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市場對于觀念性的作品還需要一個認知的過程,畢竟用紀實手法反映社會、文化的變遷要更直白、好懂一些。要改變這一現狀,有待我們的理論批評和攝影教育的不斷完善。當然,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從事影像拍賣以來,李欣一直堅信“這是一個朝陽產業”。這期間有不少拍賣公司進入和退出這一領域,而華辰和李欣一直在堅持。
(本文配圖為2012華辰秋拍影像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