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精彩的2012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攝影史上的大師原作越來越頻繁地在國內展出,讓人們得以更好地領略攝影藝術的精髓;手機攝影與社交網絡的結合將“決定性瞬間”的創作與發表能力交給了每一個普通人,在這一年生發出更多新奇和有影響力的作品;與此同時,攝影節上的重頭演講、新聞攝影比賽年度照片所揭示的“勇氣”與遭受的“質疑”,新生攝影師關注的題材……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在不斷豐富和挑戰人們對于攝影的認識。我們從一年中的攝影展覽和獎項中選取了部分值得注意的亮點進行回顧,力圖呈現對2012年攝影文化發展的感性印象。
“普通人的勇氣”
2月10日,第55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荷賽獎”獲獎作品名單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向媒體公布。來自西班牙的攝影師Samuel Aranda憑借作品《懷抱中的也門男子》獲得年度大獎。有評委認為這幅照片“顯示了一個凄美富有同情心的時刻,人類承受了重要事件的后果,這些事件依然存在。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個女人是誰,她抱著受傷的親屬,但是他們成為了體現普通人勇氣的鮮活形象,正是普通人在譜寫中東歷史上重要的篇章。”
年度照片遭PS質疑
第八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結果于3月25日在浙江杭州揭曉,路透社記者高安-托馬斯維克(Goran Tomasevic)的作品《利比亞沖突》獲得2011年度新聞照片大獎。不過,就在獲獎作品為期兩周的公示期內,這幅作品卻遭到了真實性質疑,被認為其經過PS處理。之后,由7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圖片《利比亞沖突》的原始數據進行了技術鑒定,確認該圖片雖然經過剪裁和影調處理,但并沒有添加或改變畫面元素,符合新聞攝影真實性要求和華賽評選規則。
普利策獎頒給外國新聞機構
4月1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獲獎名單,此次獎項名單中罕見地出現了一家美國之外的媒體。當日頒布的普利策獎的突發新聞圖片獎頒給了法新社攝影記者馬蘇德·侯賽尼(Massoud Hossaini),侯賽尼因記錄去年12月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的一起自殺炸彈爆炸事件的一幅新聞圖片獲得此獎,這名1981年阿富汗出生的攝影記者是法新社雇員。頒獎給外國新聞機構,在普利策近百年的歷史上極其罕見。哥倫比亞大學普利策新聞獎網站編輯克勞迪婭·維斯伯格給出的解釋是,凡是刊登在美國國內報紙或者網站上的照片都符合普利策獎的評審條件,無論來源于哪家新聞機構。
靜默的力量
4月20日,經過國際評委會的認真遴選,2012三影堂攝影獎評選結果揭曉。張晉憑借其純手工攝影《又一季》獲得本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獲得獎金八萬元)。《又一季》的拍攝背景是2ef3f5fe591f78ec45b1d3156442130c027fb39ed0b23178ac1b4d279141d452古絲綢之路,攝影師張晉選取地處西北的其中一段作為樣本,拍攝的是自然或生命在季節輪替間的生長枯榮。于是沙漠、動植物、甚至是天空和水域都成為了關注的對象,大到一座塔樓、一個湖泊、小到一株藤蔓、一朵白云,都在鏡頭的注視中偶遇,鋪排、陳列、最后成為張晉收納的影像。與當下眾多喧囂、浮華的影像相比,《又一季》的影像素凈、簡潔、有份難得的雅致,畫面傳遞出靜默的力量。
中國的老朋友馬克·呂布
5月25日-6月15日,作為“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的組成部分,“直覺的瞬間——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展覽展出137張馬克·呂布的作品,創作年代跨度達50年。馬克的作品充滿理性的完美構圖﹑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輕松詩意的節奏。馬克·呂布是法國著名攝影家,備受中國攝影界推崇 。1957年,他報道中國的第一張圖片發表,從那時起他先后6次訪問中國,觀察和記錄了中國發生的許多歷史大事,對于反映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與歷史特色起著見證與忠實記錄的作用。他堅持抓拍,不干涉對象,只用現場光,作品注重細節與內涵。
“私寫真”的姿態
7月1日,荒木經惟個展《感傷之旅、墮樂園》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出,此次展出了他早期的百余張攝影作品《感傷之旅》和最新的攝影作品《墮樂園》。1971年,荒木攜妻子青木陽子旅行結婚,途中拍下了《感傷之旅》,以“私寫真”的姿態確立了他的個人攝影宣言。“《感傷之旅》是我的愛,也是我作為攝影師的決心。我拍攝自己的新婚旅行,所以是真實的攝影”。可以說,荒木從這本自敘體攝影集開始踏上了藝術的旅程。其后的《春之旅》和《冬日之旅》又以憂傷和嘆息拍攝了陽子的故去和愛貓奇洛的離世,以看似平淡的視角和手法昭示了荒木的另一面。
“見證”世界攝影史
第四屆大理國際影會于8月10日-15日在大理古城舉辦。美國收藏家史蒂芬·懷特的《攝影歷史》私人典藏展首次走進中國,這個世界級典藏展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并轟動一時。此次懷特從中精選了110幅作品,創作時間從1843年—1993年,全部出自世界攝影史上最重要的86位攝影大師之手,分別以碳素印相、鹽紙印相、白(或蛋白銀)印相法、鉑金印相、明膠銀鹽、調色溴鹽、顯色(C型)彩印、彩色耦合印相、寶麗來、網印等20多種工藝制成,攝影術發明以來最重要的制作工藝一應俱全。讓參觀者穿越時空,見證世界攝影的歷史。
“重新發明攝影”
8月19日,國內首個大型iPhone攝影展《城市閃影》在廣州T.I.T創意園流行美首發空間開幕。該展覽由著名策展人曾翰策劃,展出超過30名攝影師的近200張攝影作品,可能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iPhone攝影展。對于一些攝影原教旨主義者來說,iPhone可能根本就算不上是相機,或者頂多比卡片機強一點點。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iPhone強大的拍照功能+豐富的攝影App帶來的可能正如喬布斯生前希望的那樣:“重新發明攝影”。拍照+后期處理+即時發布到社交網絡,不僅將主流攝影師與媒體采用的“拍攝+PS+出版”一下子縮短到了幾分鐘,更重要的是將拍攝“決定性瞬間”的創作與發表能力一次性交給了無數原本對于攝影敬而遠之的普通人。
未現身的大師
9月,只要身處第十二屆平遙攝影節的現場,隨時都可以聽見人們討論寇德卡。然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原本計劃來中國的寇德卡一直到展覽開幕也未現身。從寇德卡出道以來,他就拒絕上照、拒絕訪問、拒絕解釋自己的作品、拒絕發表藝術觀,幾乎除了發表照片以外,他拒絕了一切。寇德卡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一位評論家沙倫納夫(Dam'ele Sallenave)曾這么說他:“寇德卡的離群獨居讓人想起盧梭——一個熱愛人類但厭惡與人交往的人;充滿著對不可能重返的黃金時代的向往。”
作為攝影家的格瓦拉
展覽《攝影家格瓦拉》于9月8日至10月10日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舉行。格瓦拉一直以革命者的形象聞名于世,阿爾伯托·柯爾達(Alberto Korda)拍攝的照片《英勇的游擊隊員》(Guerrillero Heroico)自1960年問世以來,被廣為復制和傳播,以至有人將切·格瓦拉(1928-1967年)的肖像列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照片。此次《攝影家格瓦拉》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看法,將相機放回到這個偶像級人物的手中。讓人們看到一個作為藝術家、攝影師的有血有肉的格瓦拉。
關于“攝影本體論”的不同論調
10月12日,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在山東工藝美院拉開帷幕,共展出了60余個展覽,此次展覽以關注攝影本身為出發點,撥離了由攝協組織等的沙龍攝影和新聞攝影,完全回到攝影藝術本身。詹姆斯·納切威的出現是一大亮點,這位當今最廣為人知的戰地攝影師的演講成為雙年展的重頭戲。納切威在演講中表示:攝影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它來做什么。有意思的是,這個觀點與該雙年展的基調是相沖突的。
“好的照片來自于人性”
10月17日,2012年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紀實攝影獎授予了因長期拍攝“Disco之夜的911”項目而備受關注的馬格南圖片社成員、美籍攝影師 Peter Van Agtmael。“我一直認為,好的照片來自于人性,而非精心策劃。”Agtmael在作品回顧中寫道,“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施暴抑或受害,英雄抑或惡棍,界限已難以辨別。我只希望這些照片能夠呈現出我在經歷周遭的真實感受,呈現出這些矛盾與復雜,即便這只是我自身有限的認知與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