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波
(佛岡縣大陂中學,廣東 佛岡 511600)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既有成績優秀的、成績中等的,也有成績較差的學生。長期以來,初中物理教師上課時,由于條件限制,面對同一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或自己所上的不同層次的班級,只采取了一種面向中等生的折中方法進行教學,執行的是相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備的是相同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輔導方法和評價方法。這樣籠統地把所有的學生置于同一平臺上,容易造成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中等的學生吃不好,能力差的學生吃不了的尷尬局面。因此,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好,必須改變原有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采用分層教學,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兼顧全班同學的需要,使每一位學生學好課本知識。
1分層教學的含義
本文所指的分層教學是針對初中在同一班級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從各類學生學習物理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他們分成A(優等生,以下簡稱 A 類)、B(中等生,以下簡稱 B 類)、C(后進生,以下簡稱C類)三個層次,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在對學生進行輔導、質量檢測與評價時,也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2初中物理應用分層教學法前的準備工作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對初中物理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必須在充分做好以下工作的基礎上進行。
2.1 對學生逐個調查,全面了解學生
在對學生逐個調查時,主要從學生的智能、學習方法與習慣、實踐操作技能、語言和數學基礎知識、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在校內外的行為表現情況等方面著手。
(1)智能調查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稱,包括感覺、記憶、思維、語言和行為等。為了取得實施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預期效果,必須了解每位學生的感覺的靈敏性、記憶的方法與持久性、思維的靈活性與堅韌性、語言的表達與理解力和在校內外的行為表現等。
(2)學習方法與習慣的調查
經過多年的觀察對比,由于很多原因和條件的限制,農村大部分初中生的自覺學習習慣比城市初中生差,學習方法也比同齡城市初中生欠缺。因而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每位學生具體的常用學習方法的效率與其學習習慣是否真正良好,以便將來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對癥下藥。
(3)實踐操作技能調查由于受家庭和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原因,有些農村學生做家務較多,適應能力強,在學校實驗操作能力也較強;而有些學生因父母從小嬌生慣養,家務做得少,久而久之就不易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實驗操作能力也隨之較差。
(4)語言和數學基礎情況調查
語言和數學均是物理學思維的工具。物理學中很多概念的含義及概念間的聯系要能準確理解,沒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豐富的數學基礎知識是很難做到的。
(5)存在的心理問題調查
農村初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學習方式不適應,情緒起伏變化大,調控能力差和人際交往不適應等。
(6)行為表現調查
學生在校內外良好的行為表現是學好任何學科知識和做人的基礎。學生在校內外的社交情況和行為表現對其學習的正、負面影響是很明顯的。
2.2 在逐個調查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
通過逐個調查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已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如上文所述,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將學生分成A(優等生)、B(中等生)、C(后進生)三個層次。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為了尊重學生的人格、需要、興趣和愛好,一方面教師不能在班上公布名單,另一方面教師要將他們按AB、AC或BC三種方法編座或編組(編組時,每組中A或B要占一半以上)。當然在不違背這三種編座或編組原則的情況下,教師也應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平時的交往。筆者試驗表明,這樣做很符合農村初中學生的交際心理,非常有利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
2.3 對學生分層后,分別對各層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
在將學生按新課標的要求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分為不同層次后,隨后就是對他們分別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對于所授的教學內容,如物理知識點、概念、原理、定律或公式等,筆者通常的做法是:(1)對于 C 類,只要求知道、理解;(2)對于B類,不但要求知道、理解,而且還要求學會從現象、事實或各種實驗中獨立總結出;(3)對于A類,要求在達到B類目標的基礎上,能展開聯想,獨立探究,并能應用所授內容創造性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3農村初中物理應用分層教學的策略
3.1 在課堂教學時實施分層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時,對于A類:給予足夠的發揮空間,以培養其獨立思考和主動研究物理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力;對于B類:在拓展物理教學內容上給予一定的點撥與啟發,以帶動其學習更多更精的物理知識;對于C類:明確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物理課程知識,并重點指導之。
例如,根據對做某件事有成就感就能愈加對做某事滋生濃厚興趣的心理學原理,教師可以利用物理課實驗多的特點,無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還是在實驗操作結束階段,將學生組成A類帶C類的實驗小組,讓B、C類對實驗產生濃厚興趣,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對于A類要培養其用從物理實驗中所獲得的數據和事實解釋所看到的物理現象,以及隱藏在物理現象背后的本質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給各小組指派A類對B、C類進行簡單的指導,并讓A類提問,B、C類回答,以此培養其發現問題,掌握重點的能力。因為同為學生,B、C類在回答問題時,更為大膽,又有利于培養其對問題的思考和興趣。真可謂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3.2 進行課外輔導時實施分層的策略
上文提及,由于受很多原因和條件,如農村傳統社會環境氛圍差、家長文化素質低或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初中生大部分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比較差,尤其是對學習難度較大的物理課程,在課外如缺乏有力的監督措施,他們更不會主動看教科書、課外輔導資料、補充讀物和解題,以致造成農村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不良后果。這就更迫切需要農村教師加強對農村學生的課外分層輔導。
筆者在開展課外輔導時,對C類采取個別輔導、A類結對輔導等方法。輔導內容注重物理基礎知識、基本運用和物理思維方式拓展等。使學生能夠在啟發下學會獨立思考,完成物理課程學習目標,掌握適宜的物理學習方法,逐步增強學習物理課程的能力。對B類運用分組探究、教師點撥等方法,讓他們相互取長補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對A類適當提高要求,鼓勵開展獨立思考,解決較大難度的物理問題。
3.4 布置作業時實施分層的策略
布置作業時,課內按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統一標準設計題目;課外則對A類設計布置拔尖提高題,對B類設計布置鞏固練習題,對C類設計布置放緩難度題。
3.5 考試與評價時實施分層的策略
把物理考試考卷的試題設計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強化題三類。各類試題的要求不同:
(1)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都必須完成;
(2)提高題要求C類選作,A、B類必須完成;
(3)強化題對C類不作要求,要求B類選作,A類必須完成。對于不同學生,要求在必須完成的題型上達標,無論是C類、B類還是A類,只要在自己必須完成的題型上達標,都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有成就感,進而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對學習進行評價時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1)對A類采用競爭式評價,鼓勵互相競爭,堅持高標準、高要求;
(2)對B類采用激勵性評價,鼓勵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爭取趕超A類,促使B類積極進取;
(3)對C類采用表揚式評價,從他們的學習中發現優點,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進步,讓他們經常帶有成就感,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
結語
總之,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真正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克服了原有的"一刀切"傳統教學模式,較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體現了尊重個體差異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喜悅。
[1]林壽蘭.分層遞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02(02).
[2]任昌衛.分層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