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
(齊齊哈爾市園林管理處,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綠色園林植保技術是園林植保的發展趨勢,在園林綠化規劃設計中要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和適地適樹為原則,合理配置植物,模擬自然群落、創造復層結構綠地,建設和諧穩定的植物群落,才能建立良好的植物群落,使病蟲害、天敵、環境達到相互共生、相互制約穩定的生態群落,發揮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園林綠化建設應重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其規劃和設計要強調“生態優先”,以植物造景為主,因地制宜,注意生物多樣性和反映地方特色等原則,因而對鄉土樹種的選擇應用是其重要內容。
為了實現綠色園林植保,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①生態原則:以生態效應為核心部署綠色園林植保,完善綠化生態功能。②系統性原則:增強綠地系統功能,圍繞綠色園林植保的實施,完善綠地類型和布局。③多樣性原則:體現生物多樣性,著眼于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基因多樣性保護,豐富植物群落層次、種類,為實現綠色園林植保提供穩定的生態環境。④地域性原則:強化地域特點、品種選擇和栽培因地制宜,為實現綠色園林植保奠定基礎。破壞有害生物的棲息環境,惡化其取食和生存條件,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穩定水平之內。
2.1 園林綠化樹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目前的綠化建設普遍存在植物品種單調問題,要建立真正的生態園林,不僅要保證有足夠的綠地,還需要豐富綠地植物品種,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是長期的歷史演化過程中由自然環境選擇出來的或經過長期栽培已經證明特別適應本地區生長環境的外來樹種。鄉土樹種具有樹種適應性強、抗旱、耐寒、耐熱、耐瘠薄、抗污染、耐粗放管理等特點,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的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由于長期栽植,其病蟲害和天敵已經形成了相互共生、相互制約的生態群落,因此在園林設計上選擇鄉土樹種是無公害控制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如樟子松、油松、云杉、白榆、紫丁香、連翹、山梅花等這些樹種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較強,是北方地區優質的植物造園樹種,這些樹木可以為當地的昆蟲、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從而有效地維持綠地群落的穩定。
2.2 植物配置適地適樹:植物是生命體,每種植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難以動搖的。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地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群不適應本地土壤、氣候條件,借鑒本地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把各種生態效益好的樹種應用到園林建設當中去。堅持適地適樹既能充分發揮綠化功能、增強自我抗性、抵抗病蟲害侵蝕,又能節省資金、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北方地區的綠化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地選擇樹種,在重污染區選擇抗污染樹種,土壤含鹽量高綠化植物用黑松、白蠟、京桃、檜柏等耐鹽堿的樹種,保證了植物健康生長,取得了較好的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
2.3 模擬自然群落、創造復層結構綠地: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當群落與環境相對作用穩定時才會出現“頂級群落”。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森林自然環境,是森林植物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自然植物群落由喬木、灌木和地被多層植物構成,植物品種的多樣化形成了生物種群的多樣化。森林植物、動物、昆蟲、鳥類相互共生、相互制約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群落,從而達到了種群間的相互制約,抑制了病蟲害的發生。園林設計上采用多種植物混合栽植,做到常綠與落葉喬木、喬木與灌木、樹木與花草有機結合、多種混栽,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營造出有利于園林植物和天敵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生態環境,既增加綠化效益,又增強抵制害蟲的能力。
2.4 建設和諧穩定的植物群落:根據生態學上“種類多樣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要使生態園林穩定、協調發展,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就必須充實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穩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發揮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在園林設計中根據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優化植物的種植結構,如水曲柳與落葉松混種,避免產生地力衰竭。防治病蟲害;白樺、冷杉宜栽植片林環境中,形成群落結構,創造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生物學特性不同的多種植物各得其所,做到有層次有厚度、有聯系、有色調,在空間上高低錯落,在結構上協調有序。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園林不只是作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凈化空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減輕污染;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還有減弱噪聲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園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優美和安靜的園林中,有助于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復。園林中的文化、游樂、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更可以豐富知識和充實精神生活。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園林植物,只有在植物合理配置、生長健壯、健康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由于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防治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時,既要兼顧綠化效果、控制園林病蟲害,又要以不污染環境為前提,因此大力提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綠色園林植保技術,從綠化建設的源頭-園林設計入手,以創造植物健康生長環境、惡化病蟲害發生條件和棲息環境為準則,合理配置,實現園林病蟲害的無公害防治,將病蟲害的發生及早控制、預防。然而有些地方城市對鄉土樹種的保護和利用不夠,偏用外來樹種,片面追求大手筆、大草坪、大色塊,盲目更換城市樹種,大量移植大樹古樹,出現趕時髦或雷同的現象,導致城市鄉土園林植物物種的減少,生態環境開始惡化和缺少地方特色。而何謂鄉土樹種,在園林中應用的意義何在,已見應用的有哪些種類,又有哪些是具有發掘利用價值的潛在種類,怎樣選擇,這是值得探索和討論的。其研究和推廣應用,對于促進園林綠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1]卓麗環.北方城市園林綠化植物應用指南(北方本).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3]胡來寶.園林設計思想及風格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