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東
(廣州風行牛奶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510)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型企業設備的不斷增加,設備水平不斷向高技術含量方向發展,由此設備的技術改進及提高、高負荷、長周期運行給設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設備管理工作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體現設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成為當前在企業如何進行科學管理設備的主要課題。
設備不僅是企業組織生產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業的主要經營資本和企業生產力的主要構成,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獲取市場、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和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企業設備管理的目標是優化企業資本構成和設備資源配置,運用各種經營管理手段,降低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適用性。設備的組織管理就是按生產流程對設備管理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構,用跨職能團隊組織結構替代單一職能結構,建立健全設備管理組織。而選用那些設備知識豐富的復合型人才或多技能的操作人員進入設備管理隊伍,建立一支由設備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設備操作人員
組成的三位一體全員化設備管理隊伍。同時建立《設備管理制度》、《配件管理制度》、《修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相應的一套規章制度。是實現合理的設備管理的主要保證。
隨著企業產品市場的擴大及生產線規模的擴大,大量技術先進、裝備精良、自動化程度高的先進設備迅速增加。要管好這類重點設備,必須注重以下二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設備技術檔案對重點設備的全壽命管理至關重要,應建立各重點設備的設備臺帳、卡片與備件清單,認真記錄設備的使用和故障情況,建立規范的檔案制度,為管理與維修提供必要的信息。對重點設備,更應該建立機、電、液、操作人員四位一體的新的維修體系,掌握各技術環節,迅速提高各有關人員的技能水平,一旦設備出現問題時能快速判斷和解決。同時,應著眼于加強保養,零等候,以加強保養為基礎,保證重點設備的故障及時處理。
保證重點設備安全、穩定、有效運行,還必須作好重點設備的現場管理。包括設備的使用管理、維護管理和潤滑管理等。對重點設備實行特護管理,減少重點設備的人為劣化,減少因缺乏周期預防性保養而造成的突發故障性停機而造成的生產損失。加強現場管理、建立重點設備的技術資料與技術規范,對重點設備定期檢查、定期監測。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設備的操作使用和維護規程,堅持設備巡檢交接責任制。專業技術人員要落實“四到現場”。
在企業設備管理中,備件管理是一項繁瑣且易出差錯的工作。備件往往品種多,資金占用大,如何優化備件管理,做到計劃準確,儲備合理,管理先進,為發展生產、提高效益創造條件是很重要的問題。備件計劃管理是在滿足生產正常穩定運行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備件儲備,最大限度減少資金占有,應該制定《備件計劃管理規定》、《備件庫房管理規定》、《備件入庫、保管、發放管理規定》等相應的規章制度,作為備件管理工作的基礎。同時規范備件管理過程的統計工作,力求做到管理有制度、計劃有依據、儲備有標準、資金有控制,使備件管理進一步規范化。目前,企業中較為先進合理的備件管理為ABC管理模式。按其重要性、易損程度、消耗情況及國產化替代的難易性等分別加權,分為A B C三大類。將消耗量大、易損的備件,如:油封、皮帶等定為A類;將更換較為頻繁的成品件類,如:電機、限位開關等作為B類;將其余的消耗量不大、使用周期相對較長的備件歸于C類。
對重點設備特別是進口設備,由于備件價值昂貴及供貨周期長,應加強零備件供應的預測性研究,根據歷年備件的消耗情況,制定合理的備件計劃,避免盲目訂貨造成積壓和浪費。對進口設備的配件力求國產化,對國內生產廠家能夠生產替代的,可組織攻關小組進行研制,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進口設備備件的國產化。
設備維修是設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重要工作。傳統的維修主要包括:設備的日常維修和保養、計劃檢修和搶修。隨著企業設備自動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普及,傳統的設備維修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迫切需要一種更科學、更先進的設備維修管理方式,提倡設備維修以預防為主,由定期維修方式轉為預防性維修,是目前國外企業采用的新的維修理念。所謂預防性維修,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在計劃檢修的基礎上,強調以預防為主,并加入保證措施。(2)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對設備進行狀態監測的故障診斷,隨時了解設備運轉情況,及早發現故障苗頭,從而主動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3)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高設備可靠性。
設備故障有可預防和不可預防之分??深A防故障多,說明設備的預防維修工作做得差;不可預防的故障多,說明設備本身的可靠性差。據資料顯示,可預防的設備故障約占設備總故障的70%,有30% 的故障是不可預防的。所以,要控制設備的故障率,主要從提高預防維修能力和設備的可靠性兩方面入手。不管維修理論和維修技術如何發展,預防維修是維修工作的基本原則,只有千方百計做好預防維修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設備故障,減少計劃外停機時間,節約維修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建議刪除:預知維修方式是根據檢測結果,視設備的具體狀態,確定最合適的修理時機和更合理的修理方法,為設備的預知維修期提供可靠依據,克服了定期維修或搶修帶來的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設備性能下降,避免了維修的盲目性,使維修工作簡捷易行,大大縮短了維修工期)。在提高設備預防性維修水平工作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制定嚴格的巡檢制度考核細則,使當日值班人員在日常巡檢中做到有章可循,徹底杜絕只巡不檢、潦草應付的現象,發現異常及時修理;
通過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種檢測儀器,以一定的原則和技術標準為基礎,對設備進行全面、細致、實時、動態的檢查,并將檢測結果分析統計獲得準確、及時的設備運行狀態數據,來指導設備維修。
在設備專業點檢的基礎上,對狀態發生變化的設備,進行更深一層的技術檢測跟蹤分析。
在已建立的設備狀態檔案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分析和統計分析,找出設備狀態劣化的規律,并將此規律作為預知維修的重要依據。
設備有自己的最佳工作環境,設備的潤滑及周圍環境都屬于設備的工作環境。因此,保證設備工作環境良好是提高和鞏固設備完好狀態的重要因素,也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企業產品低成本化的趨勢,迫切要求維修工作以最少的維修費用達到最好的維修效果。設備維修費用的預算和使用是否適當,將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設備維修費用管理的目的,是合理使用維修費用,以盡可能低的費用達到規定的生產效率水平。在設備維修費用的管理工作中,應從編制設備維修費用的預算、控制維修費用的使用以及分析設備維修費用效果三個方面著手。做到維修有記錄、消耗有定額、統計有報表、損耗有分析。通過經常分析總結,提高修理質量,降低維修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確保生產和維修質量的前提下,對維修費用有巨額節約表現的單位或個人,應給予適當的獎勵。
事實表明,加強設備管理,有助于提高企業裝備素質和設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設備管理與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使大型企業的設備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湯建龍.淺談企業設備管理中常見的問題與解決[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
[2]劉亞洲,常軍.企業設備管理新思路探索[J].科技資訊,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