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5)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信息化社會中,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很強自學能力和信息檢索、獲取、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的新型個性化人才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知識、經濟高速發展和變化的要求。今天的大學生,是未來信息化社會建設的主力軍,高校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教育,應成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使他們成為高素質人才并賦予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本文將從信息素養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提出一系列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與方法。
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車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所有經過訓練,把信息資源運用于工作中的人,稱為是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們已學會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它從技術、技能范疇定義信息素養,其培養內容是學會利用各種信息工具來解決問題,培養目標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技能、手段。可見,這個定義側重于強調信息素養是一種技術、技能。
1979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下的定義:“人們知道在解決問題時利用的技術和技能。”該定義從意識層面認識信息素養,也是對上述定義的一種補充。其培養目標是使人們用信息的眼光,從信息的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準確的利用信息。
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提出了一個被廣泛引用、接受的定義:“具備高信息素養的人,是一個有能力覺察信息需要的時機并且有檢索、評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個知道如何學習的人,他們知道了如何學習的原因在于:他們掌握了知識的組織原理,知曉如何發現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他們是有能力終身學習的人,是有能力為所有的任務與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在這個時期的定義開始注重信息素養與學習能力相結合,提出了更為具體的信息素養培養內容:評價、判斷信息的能力;查找、收集、組織信息的能力;并認為信息素養與終身學習的實現擁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1997年,紐約州立大學圖書館館長理事會的定義:“能清楚地意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不難看出,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信息交流與共享也日益為人們所重視,這個定義體現了共享信息資源,發揮信息效益的思想,提出共同學習、合作交流的觀點。所以信息共享意識,信息表達和協作能力都是其培養內容的核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素養的定義經歷了一個從單純認為只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技術和技能,到具有信息意識,再到具有信息評價、鑒定、選擇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這么一個過程。同時也說明信息素養的含義是一個綜合概念,不能簡單的認為是一種技能或者能力。因此,筆者更為認同這個定義:信息素養是指具有檢索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以解決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決策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技術和信息能力。 所以,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和培養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展:
信息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信息與信息價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親和力,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捕捉、判斷、整理、利用信息,使他們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自覺的從信息的角度去看待并尋求解決之道。
信息道德的培養。要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在面對公開、開放的網絡信息傳播時,不僅要主動抵制拒絕這些傳播領域中的不良信息,同時還要學會尊重別人創作和開發的知識產品,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律自己的言行,不做違反法律的事。
信息技術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夠利用多種信息工具來獲取、加工信息:如掌握信息技術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網絡上學習資源的搜集方法。并要熟悉計算機和網絡以外的其他信息科學技術知識,如最基本的工具書的運用等等。
信息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判斷、組織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的海洋中,能夠區分辨別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靈活運用,是一種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建立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基礎上,對終身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
2.1 在信息意識方面,大學生的信息意識還是比較全面的,遇到難題的時候都能自覺地利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問題,經常可以聽到學生遇到難題就會說“百度一下”,要參加各種考證時也會通過網絡尋找考試資源和信息。
2.2 信息道德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夠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但相對缺乏對不良信息抵制能力以及自我保護意識。
2.3 信息技術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常用的軟件處理一些日常文本信息,也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來獲取信息,但僅限于較為片面的認識,對一些計算機和網絡以外的信息科學技術知識了解較少。
2.4 信息能力方面,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是比較低的,還不能準確地獲取、分析、評價信息,也達不到終身學習的要求。
造成以上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信息素養的概念未能深入人心。雖然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人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關注越來越多。但由于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信息素養的內涵了解得不夠徹底,導致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信息技術的傳授,學生只注重信息技術的學習,而缺乏對學生進行信息道德、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
信息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現代信息社會,國家和社會都在大力提倡創設良好的信息環境,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大都能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建設校園網,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等,為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環境,但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模式仍然占統治地位,教學活動仍是以課堂為中心,信息技術的優勢未能擴展到其他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學生與教師的交流絕大多數局限于面對面的形式,學生的問題只能在課堂上解答,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沒有根本轉變,在缺乏正確利用良好設備的情況下,在缺乏教師的重視和正確引導下,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很難獲得提高的。
對于當代大學生,不僅社會、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硬件環境,不少學生宿舍也擁有諸多信息工具,從最簡單的報紙、收音機到電子辭典、手機、計算機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學校社會兩個方面共同配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3.1 學校方面。學校應該成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通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首先,要在觀念上要認清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本質區別:
從教育目標看,計算機課程主要是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而信息技術課程則是培養信息素養。因此,信息素養的內涵更為廣泛,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的只注重機器的操作和軟件的使用,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信息科學的講授和信息技術能力的訓練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形成初步的信息技術能力,才能正確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資源,培養網絡道德,在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
再次,從教育內容上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獲取信息的技術,還要教育學生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學習利用其它日常信息工具,如書籍、報紙、電視等,而不僅僅依賴計算機和網絡。人類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網絡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它將使人類生活發生深刻的變化。但網絡作為一個特殊的信息載體和媒介,有較大的開放性,信息源頭多,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廣,且其操作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十分必要。學校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安全教育的責任,教育和引導他們不瀏覽色情、賭博、迷信、暴力等不良網站,不制作、復制、發布和傳播有害信息,不沉迷虛擬時空,正確對待網上聊天和網上交友,注意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在“數字化”、“虛擬化”的網絡中能夠“慎獨”,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增強自我約束能力、識別能力和選擇能力。
(2)積極建設校園信息化環境,構建信息技術教育平臺。基于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的信息教育平臺可以為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信息技術教育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協作的空間,是信息技術融合于教育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控制,可達到信息過濾、資源共享的目的,并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管理和協作技能,從而提高其信息素養。在信息技術教育平臺的建立和維護中,讓部分學生參與進來,不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建設更多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資源以及個性化的交流方式,并在這個過程中加強了學生收集、組織、處理信息能力。
(3)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活動中,由于現代信息技術能把教學內容通過文章、圖象、音頻和動畫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傳授知識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開闊知識視野,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3.2 社會方面。為了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為了從小就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國家和相關部門不僅要支持現代信息環境的建設,普及基礎的硬件設施,還要加大力度培養專門的信息人才,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同時也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如規范網吧管理,運用必要的技術手段,關閉不良網站,建立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從而把學生堵在不健康的網吧之外,營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圍;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增強法律對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威懾力,從根本上規范學生的行為。
近年來,國家的“四化”建設已經變為“五化”建設,其中就新增了“信息化”這一塊。為此,伴隨著城市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社會既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環境,同時也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因此,信息素養的教育和培養是21世紀人才所必須的基本素質教育。我們更應該利用社會提供的現有條件,依靠學校教育為主導,注重在日常學習中滲透信息素養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建設國家“信息化”的合格接班人。
[1]張厚生,袁曦臨.信息素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柯平.信息素養與信息檢索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鄭長興,劉國良,張陽普,席紅霞.信息教育—沒有校園的大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4]李勇帆.論青少年信息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中國電化教育,2002.
[5]杜碧,劉文,曾巧.信息素養概念比較及培養[J].科技視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