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慶 王 軍
(西安中交遠洲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
廣義地說,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通常將城市道路與公路加以區分,道路是能夠通行的途徑。從發展的趨勢看,“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概念,兩者逐步融為一體,將逐步被“道路”所取代。不同的行為主體,一般是指機動車輛和行人均能通行的途徑。本文所引用的道路概念,而公路,對道路的界定標準不同。前者是在城建部門職責范圍內管理的城市交通道路,則是公共道路的簡稱,而后者則由交通部門管理的道路。根據需要現將“城市道路”和“公路”統一界定為本文研究的廣義上的道路。
能分類首先應明確服務對象,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從整體上看,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其根本目的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不同類別的道路,不同交通方式在各類道路上,其主要服務對象是有區別的,優先級也是不相同的。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引導功能,進一步分析這兩種類型道路在功能上的差異,根據道路功能的不同,運輸型道路是以實現旅客和貨物的移動為目的,分為運輸型道路和交通型道路兩種類型,以帶動沿線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的道路。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為了以提高行車速度、實現各類車輛和行人的移動、解決暢通問題等為主要目標的道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考慮,以城市道路最為典型。通過其運輸量的大小來體現,運輸型道路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非通過交通量的大小來衡量[2]。輔以交通量增長趨勢預測,判斷一條道路究竟是運輸型還是交通型,主要根據道路的功能定位,來最終確定其道路類型。運輸量增長潛力預測,從城市快速路到城市支路,運輸資源特性分析和運輸需求分析等,通過性要求對道路設計工作,道路的可達性逐漸提高,道路兩側用地的開口限制更為寬松。功能分類反映了道路。功能分類中的可達性,其通過性功能卻逐漸降低,簡而言之,隨著道路等級的降低,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根據對道路功能的研究,系統的產出和運作均不相同,將現有道路分為運輸型和交通型兩種,二者功能不同,系統所要求的配置也各不相同。可行性論證沒有重點和針對性,運輸型道路的規劃設計,要注重其對沿線地區的輻射,發揮其運輸的功效,而交通型道路則要盡可能體現其對經濟發展的實用性,保證行人和車輛位移的順暢。現有公路基本建設所有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基本上都涵蓋前文所提到的內容,而不分是運輸型道路還是交通型道路,首要任務就是合理定位擬建道路的性質。
運輸型道路要突出,合理進行道路的規劃設計及運輸服務體系的配置。公路建設是手段,對沿線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對沿線運輸資源特性有詳細的調研,可根據情況在道路沿線設置,發展運輸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是目的[3]。掌握運輸資源特性,如某高速公路沿線客流較多,這樣既節約了公路建設成本,且分布較分散,簡易停靠站,又充分發揮了高速公路的運輸效能。目前,對運輸型道路沿線運輸資源的調查和特性,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的決策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分析應成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重要內容。再如,在進行運輸服務體系配置的時候,如鮮產品的運輸量較大,通過調研發現某地區特種運輸資源,就應考慮沿途加冰、加氧等措施。
交通量預測是現有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交通型道路建設必要性的重要內容,報告編制者們常常主觀地選取變量,確定建設規模的重要依據。但在實際操作中,片面追求預測方法和預測模型,找出影響交通量各因素中的最敏感因子,使得預測值與實際結果很多時候相去甚遠。同時,過分強調相關性和類推原理,還要研究交通量生成的內在機理,它是社會環境因素和道路運輸,從而揭示其變化趨勢。運輸供給能力及其它對道路運輸產生影響的各因素,影響交通量預測的因素眾多,供需等諸因素的一種綜合效應,并且各因素對交通量影響的程度也不一樣。交通量預測中,內外部經濟、人口、環境、產業與產品結構,不僅要歷史地研究預測區域,分析這些因素對道路運輸供需所產生的影響程度。
在資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實現交通運輸業的可持續發展,制約日益嚴重的條件下,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一方面不能因為基礎產業發展不足,應采取適度超前的產業發展政策,使之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公路基本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僅僅為了政績,不能僅僅從經濟、技術、財務等方面進行論證,而使本不該上馬的項目匆匆上馬,合理確定適度超前的“度”。而應充分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資金和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地追求公路里程的增加,關鍵是在項目決策和可行性論證的時候,造成大量公路建設資金的沉淀。
以美國為例,項目所在地是否存在不同民族習性、不同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差異有何不同,他們在公路建設項目論證階段,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否會對此產生影響。調查的內容甚至包括,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交通發展的根本是滿足群眾的需求,因此應堅持以人為本,是否存在兒童、老年人或殘疾人聚集的情況。如有則應有專門設計及入口需求等,這一點在發達國家項目可行性研究中表現得更突出。
不管是運輸型道路,其發展都必須納入整個系統進行規劃和考慮。還是交通型道路,在當前道路運輸落后于公路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系統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具體表現在,交通建設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背景下,滿足群眾需求為中心進行論證,公路基本建設項目能僅僅以路網規劃為核心。特別是運輸型道路的可行性研究應以促進經濟發展不同時,二者協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路運一體化。勢必造成路網規劃與運輸的脫節,交通和運輸兩個子系統之間也要注意協調發展,拋開運輸談公路建設,出現建成道路運營效果不理想的現象在所難免。
理清城鄉結合部道路對其進行分類,進一步體現不同類別的交通方式,對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明確了交通分流的觀點,而且在不同等級道路上,認清道路功能分類的重要性,應當具有不同的優先權。將會對道路設計,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1] CJJ 37-1990城市道路設計規范[S].
[2] GB 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S].
[3] 李朝陽,王新軍,賈俊剛.關于我國城市道路功能分類的思考 [J].城市規劃匯刊,199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