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和科幻迷熱議的話題之一。你從蟲洞的這一端進入,當你從另一端出來時,你可能已經身處冥王星,甚至遠在數百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當然,至今還沒有任何人制造出這樣一個蟲洞,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蟲洞極不穩定,除非有某種具有負能量的特殊“物質”才能讓其保持開放。現在這一切似乎都將改變。一個由德國和希臘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最近證明,制造出一個蟲洞或許并不需要用到任何奇異的負能量物質。這項發現開啟了一個潛在的可能性,那就是我們或許有朝一日會在太空中找到一個蟲洞,并利用它們通往其他宇宙。蟲洞旅行,值得期待吧。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愛做白日夢的人或許頭腦更聰明。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對信息進行暫時儲存和加工的工作記憶能力更強,方能一心二用。工作記憶實際上也指短時記憶,是對信息進行暫時儲存和加工的記憶系統,允許大腦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容量有限。工作記憶能力越強,人們在完成手頭任務之余可以做更多白日夢,并借此緩解壓力,忘卻當前煩惱。如此看來,偶爾做做白日夢,也并非一無是處。休息一下,我也做會兒白日夢去。
2011年9月,意大利OPERA實驗小組的科學家發表結果,稱他們的實驗顯示中微子的速度似乎超過了光速。這一結果就像一枚重磅炸彈震驚了科學界,因為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論是現代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超光速的消息是違背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日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羅·魯賓表示,他的名為ICARUS的小組實施了一項相似的實驗以捕獲來自歐洲核子中心的中微子,并在意大利境內的探測器上進行觀察。經過ICARUS小組的確認,正如愛因斯坦曾經在100余年前預言的那樣,中微子的運行速度并未超過光速。魯賓說:“愛因斯坦仍然是正確的,對此我并沒有什么不快。”如此,愛因斯坦可以安心了。
一支由中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考古隊日前宣布,在中國云南和廣西境內發現了一支可能的新的古代人類種群??茖W家研究后發現,他們的頭骨是圓形的,眉骨突出,臉短而平,鼻子寬大,但是沒有現代人的下巴,他們還有巨大的臼齒。概括起來說,他們既有幾十萬年前的古人類的特征,也有現代人的特征,在已知的人類進化史上還從未出現過。這一種群生活在距今14500年~11500年,比已知的任何一支古人類都要晚,同時又與現在的人種不同。這一種群以獵食馬鹿為生,并因此而得名“馬鹿洞人”。目前,科學家對亞洲人種最近的進化階段還不了解,而馬鹿洞人的發現表明,在冰河世紀末期,亞洲大陸上人類的進化是多么復雜,多么有趣。
2012 DA14是一顆近地小行星,直徑約44米,于2012年2月23日首次被發現。根據計算,它將于2013年2月15日從很近的距離上飛掠地球,距離僅2.4萬千米左右,甚至比一些人造衛星的軌道高度還要低。但是不要擔心,這顆小行星將不會和地球相撞,不過這一輪安全的擦身而過并不代表未來再度接近地球時我們總是會有這樣的好運。吉哈德·德蘭薩根博士是一位來自歐洲空間局空間情形警報辦公室的近地天體觀測專家。他說:“這顆小天體直徑不到50米,這種大小的小行星如果在居住區上空的大氣層中爆炸,將產生規模可觀的破壞力。其爆炸威力將和一枚最大當量的核彈相當。”幸好,這一次它只是路過。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就發現家貓與野貓都因缺失控制甜味感知器的基因而無法品嘗出糖類物質。而最近來自蒙尼奧研究中心和蘇黎士大學的研究者在分析了12種哺乳動物的甜味感知器基因與各自食譜之間的關系后發現,這12種親緣哺乳動物中的7種,如海獅、海狗、太平洋斑海豹、亞洲獺、斑點鬣狗、隱肛貍和banded lingsang都已經喪失了對甜味的知覺,而這7種動物都是食肉動物。這一發現可能顯示在食譜進化過程中存在甜味覺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