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姬利 齊向偉
(1、五常蛤蜊河林場,黑龍江 五常 150237;2、五常市沖河林業站,黑龍江 五常 150212)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自然災害發生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同時林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林木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建設資料,同時隨著林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與林業有著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基于林業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我國在促進林業發展的道路上要努力探尋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就我國林業的發展進程來看,我國林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簡單地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我國林業的初步發展階段,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一發展時段。在這段時期里由于林業發展過于盲目,導致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了破壞,大量的樹木被無序的砍伐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步認識到森林采伐所面臨的問題,由此對我國林業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國林業發展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初步探索階段,在這一發展時期我國林業部門針對集體林區以及非國有林區進行制度改革,明確了這部分林區的所有權問題,對加強改部分林區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此階段就林業改革的力度以及改革的水平來看,林業改革都要遠遠落后于其他部門改革之后。受世界環境以及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發展接軌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我國林業發展也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但我國林區多與山區結合,受林業分布情況,以及林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在我國廣大林區掠奪性采伐問題依然非常的普遍,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我國林業在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受到了巨大的阻礙。面對國內外林業發展的新趨勢,林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未來林業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我國要在現有林業發展的基礎上,認清林業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憑著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和諧發展的理念,解決好林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各種阻礙因素。
所謂林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林業經濟、林業生態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基本內涵相輔相成,林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建設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賴以依存的自然環境,林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將林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將極大地豐富了林業經濟效益的內涵。我們在努力尋求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努力協調好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早日實現三者的統一,使我國林業早日邁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需要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作支撐,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實現我國林業的產業結構優化,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開拓新的發展道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要想處理好林業的經濟型效益、神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積極的探尋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力量,運用可續技術早日實現我國林業的集約化經營,轉變傳統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就目前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情況來看,我國林業方面的科學技術發展還比較滯后,在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方面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因此我國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需要進一步加大林業科學技術投入,加強林業可續技術研究。為促進我國林業科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在努力促進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還要努力將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運用到林業發展的實際工作當中。將科學技術真正的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促進我國林業的現代化發展,提高我國林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含量,增加我國林業發展的科學技術附加值。同時還要積極鼓勵林業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各種不同形式,加快現有科技成果轉化。
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綠化業的發展。
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森林法》立法目的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提供林產品的作用,是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總則中,第五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第十一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這些規定,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國法律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和關注。
完善現行林業法律制度。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補充和完善:一是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真正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實行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在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二是立法原則的創新。林業立法充分地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運行規律、重視生態平衡理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和生態規律。三是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堅持以法治林,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抓好林業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中,實現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四是加強綜合監測體系建設,實現對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綜合監測。要以森林資源監測為主體,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建立健全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的綜合監測和評價。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采取有力的措施,實現對森林資源監測和林業經營的管理。要依靠科技進步,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林業信息化建設管理提供平臺,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監測科技含量和監測成果的時效性。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全面、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此林業在發展過程中盡管面臨許多嚴峻的問題,也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解決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一切難題,全面提高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
[1]柏章良.林業可持續發展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J].世界林業研究,1997,(01)
[2]向艷輝.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及其構想[J].四川林勘設計,2003,(01).
[3]林劍峰.試論林業可持續發展及其政策保障體系[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