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駿杰
地球正在日益變暖,遭遇同樣情況的還有火星、冥王星和太陽系的其他星球。這一現象促使很多科學家推測,太陽活動的變化導致了這些星球溫度的上升。但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言論具有誤導性,制造了一種錯誤的印象——地球正在經歷的全球范圍內的升溫似乎是一種自然現象。
盡管多數氣象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一致認為,地球當前和歷史上發生的全球范圍內溫度突然升高與太陽無關,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自己造成的窘境,但有證據證明,太陽活動的波動可能影響地球上的氣候,過去的現實正是這樣。
俄羅斯圣彼得堡普爾科沃天文臺臺長哈比布洛·阿卜杜薩馬托夫將火星冰帽的消融與太陽輻射量的波動聯系起來。他認為,地球當前的全球變暖趨勢應當歸咎于太陽的波動。他說:“人為的溫室效應只是造成近幾年地球變暖的一小部分原因,不能與太陽輻射量的增加相匹敵。大規模的升溫和變冷現象在地球和火星上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但是,阿卜杜薩馬托夫的反對者說,近一段時期火星冰帽的消融更有可能是該星球軌道和斜度的自然變化引起的。通常認為,這些被稱為“米蘭柯維奇旋回”的不穩定因素是造成地球上冰河期開始和消失的原因。
對于阿卜杜薩馬托夫提出的太陽波動正在引起地球升溫的觀點,華盛頓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所的氣象物理學家查爾斯·朗說,這種想法非常荒謬。他認為,地球在1960年—1990年經歷了一個“全球暗化”時期,在這一時期,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有所減少。此后,這一趨勢發生了逆轉,地球經歷了一個“全球亮化”的時期。
朗解釋說,這些變化不太可能是由太陽輻射出的光發生波動引起的,而是由大氣云層變厚或大氣中的懸浮微粒增加引起的。
利物浦約翰·莫爾斯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家本尼·派澤負責小行星、全球變暖和其他潛在的預言性話題的研究和新聞發布。他在自己的每日電子時事通訊中說:“在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和木星、冥王星以及火星上目前出現的全球變暖現象已經令很多科學家困擾:這些星球的變暖可能有怎樣的共性?莫非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星球都有一種共性,使它們同時變暖了?”
事實上,對于這些星球的反常變暖現象,科學家有眾多的解釋。比如,海衛一的變暖可能是因為該星球的南部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極端夏季,也可能是由于其表面的冰的構成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其吸收了太多的熱量。
在其11年的活動周期中,太陽的輻射量的確發生了波動。但科學家說,這種變化僅在1%左右,沒有大到可以大規模影響地球氣候的程度,當然也就不能成為地球當前全球變暖趨勢的罪魁禍首。
但這并不是說太陽的波動從來不會大規模影響地球的氣候。自1645年開始的75年間,天文學家幾乎沒有觀測到太陽黑子在太陽上的活動。這一時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與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出現的長達350年的寒冷期——小冰期中最寒冷的時期同時發生。
但是,最近的研究對這一關聯進行了質疑。“蒙德極小期”期間太陽亮度整體變化的估算值不到1%,而且該時期時間不夠長,不足以引發通常歸咎于它的全球變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