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由頭 “上頭來人”的中國式隱憂
歲末年初,各種調研、檢查、考評紛至沓來,基層政府官員小心翼翼,“上頭來人”酒足飯飽之余走馬觀花,讓公務接待只剩下了“接待”。
“上頭來人”原本是讓政令上達下傳,提高各級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效溝通。但當這種公務往來被扭曲成拉關系、找資源、表政績而令下級官員疲于應付,那勢必將使“上頭來人”最終流于形式化,還可能產生腐敗空間。那么,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又如何破解這一悖論,讓“上頭來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上頭來人”矛盾的根源
當今中國官場,流行一句大實話:“既怕上頭來人,又怕上頭不來人,更怕上頭沒有人”。寥寥數語,言簡意賅,通俗曉暢,既道盡了官員的心態,也道明了官場的生態,還道出了“情法沖突”這一煩惱根。
作為“跑部錢進”的反方向運動,“上頭來人”也是政府間博弈的重頭戲,機遇難得,事關重大。兩者均屬合法公務,卻都留有大量人情空間,漏洞極大。為了接待好“上官”、爭取最大利益,“下官”們既要用足法律與財政,更要用盡人情與腦筋,變“上頭來人”為“上頭有人”。為此,極易引發人情與法律的沖突,下官們難免要承受身心煎熬與撕裂之苦。故而,此根若是不去,官員煩惱難斷,官場積弊難除。
究其根源,在法理上,地方政府既要對本級人大負責,也要對上級政府負責。而事實上,無論是(人)事權,還是財權,大權都始終掌握在上級政府手里。如此一來,無論上頭是否來人,無論來者有無公務,“上頭”始終大權在握。故而,無論是對“下頭”發展的影響,還是對“下官”仕途的影響,于公于私,上頭始終比里頭、外頭、下頭重大,理當“格外”重視、“用足”感情,萬難一視同仁、公事公辦。
但是,即便如此,若有良法可依,那么,縱使上頭來人,乃至“來頭”超大,照樣可以平常心對待,既不必如臨大敵,也不必如遇甘霖。問題在于,在規范“官—官”關系方面,也即,在行政公務的立法方面,我國近年雖有長足進步,但是,政府公務規定中都留有很多疏忽、模糊之處,甚至還有一些嚴重滯后、不合理之處。
在我國,目前只有規定公務員之編制、進退、職責的《公務員法》,卻沒有統一、精湛、細密的《公務法》,無論是公務概念、決策和權限,還是公務實施、開支和接待,都缺乏細致、可行的規定。如此一來,公務亂象層出不窮,最應體現公平、公正、公正原則的公務,日益演變成一本糊涂賬、人情賬。
為了統一治理、協調發展的需要,我們理應推行全國一盤棋、全省一盤棋、全地區一盤棋。但是,出于各負其責、財政分立的原則,各級政府又有著“千本賬”。“一盤棋”與“千本賬”的矛盾始終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越是上級政府所在地越繁華,越是權力邊緣地帶越落后。地方官“下棋”要對上級政府負責,“落賬”卻要對當地政府、人大、公民負責。因此,交叉公務的付賬、記賬、轉賬問題,必須盡早依法合理解決。否則,飽受詬病的公務開支,勢必越來越混亂,越來越攀升。這是一個事關公務績效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攸關政府廉能的政治問題。為此,既要算好“經濟賬”,也要算好“政治賬”,唯有如此,才能在化解“合理性”危機之余,夯實政治“合法性”根基,大幅提升我黨的執政能力。
“上頭來人”煩惱的種類
因此,若僅就上下級政府之間的權益博弈而論,“上頭來人”帶給地方政府的煩惱,主要有四個方面:
其一,來者不善。身為地方官員,面臨諸多“一票否決制”,若“上頭來人”有權一票否決,就有“來者不善”之嫌,下官自然“格外”重視,全力應付。地方政務大受干擾,下官身心嚴重透支,地方財政不堪重負。顯然,此類傷害地方權益的“上頭來人”,地方政府最感頭痛,既怕“陪不起”,更怕“賠不起”。
其二,善者不來。由于歷史、地理、人文等不利因素,許多地方的發展陷入瓶頸,下官們縱然用盡渾身解數,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亟需上級政府重點扶持。但是,越是此類地區,越難提起上官的政績沖動,越易淪為被遺忘的角落,縱使上頭來人,也很難盼來最需要的人。可見,上頭來人,苦樂不均,喜憂參半,五味雜陳,要么不請自來,要么請而不來。其最關鍵處,不在于“上頭來人”,也不在于來多少人,而在于是否“來對人”。
其三,上頭亂來人。上頭來人,由頭很多,巡視、辦公、考察、調研、檢查、開會、辦案、檢察、監督、取經、聯誼,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中,有的可以簡化,陣仗可以更小,時間可以更短,距離可以更近,開支可以更小。更有甚者,為了轉嫁負擔,許多本該由上級政府承擔、在其所在地就可處置的公務(尤其是會務),也大量轉移到下級政府,原本上頭不用來人,如今也堂而皇之地來了,拒之無名,受之遭罪,無可奈何。
其四,上頭人亂來。很多上頭來人,根本沒有公務,但也照樣來,甚至提出一些過分乃至非法的要求,吃喝玩樂,胡作非為。更有甚者,來者只是上頭人的親屬、朋友、司機,他們雖無公務員身份,但是都有“來頭”,其“能量”不可小覷,下官不敢輕易怠慢。在法理上,兩者均屬“偽公務”,縱使拒絕招待,也是無罪可得。但是,無論是出于“情理”,還是出于利害考量,恐怕都得慎重接待。至于相關費用,絕大多數都算入了“公務接待費”。
政治理性化解深層矛盾
平心而論,凡此種種,均源于政治博弈的格局,都無關乎官員心態,而只關乎官場生態。故而,就其對策而論,也不能訴諸道德批判,只能訴諸政治理性。也即,必須盡快解決好“一盤棋”與“千本賬”的矛盾,及早化解人情與法律的沖突。無論是“接待也是生產力”,還是“接待出政績”,雖可列入“雷人雷語”范疇,但也揭示出政府間博弈的實情與癥結,同時也預示了問題解決的思路與出路。
首先,力求公務的法治化。為此,應盡快制定《公務法》,力求精湛、細密,最大限度壓縮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唯有如此,“明規則”才能戰勝“潛規則”,法律權威才能戰勝“上官”權威,避免公務人情化、隨意化、擴大化、異地化、虛浮化,全面提升公務績效。
其次,力求公務精細化。為此,有必要建立“公務清單制”。每一筆公務,都要經過嚴密的公務策劃,無論是其目的、人員、權責、地點、時間,還是其程序、費用、審核、監督,都要務求精細明確。此外,若有可能,還應建立“公務費用一盤棋”制度,凡是異地交叉公務,都應統一結算、合理分擔,避免公務轉嫁。變“糊涂賬”為“精細賬”。
最后,力求公務公開化。執政為公,執政為民,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這是我黨的執政理念,因此,公務公開天經地義,有利無害,勢在必行。為此,公務決策與實施要公開,公務費用更要公開,只要不涉及機密,都應實行“單筆公開制”,何事、何人、何時、何地、何物、何價,詳盡明確,有案可查。唯有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與執行力。
總之,政治要“講大局”,它必須注重頂層設計,著眼于政治生態的優化。同時,政治又要“重細節”,大局決定戰略,細節決定成敗。我國政治的根本問題,既不是政治理念問題,也不是政治制度問題,甚至不是政治體制問題,而是政治技術問題。公務活動極其龐雜、繁瑣、細密,只有見微知著,循序漸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才能全面提升我國的發展水平,這就是“上頭來人”帶給我們的思考。
(作者為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逸浩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