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創造出一個比西方更優越的現代社會,避免了西方所犯的錯誤,解決了西方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對世界現代化最大的貢獻
現代化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們只將現代化理解為經濟發展,理解為GDP、經濟效益,那么這個現代化就會有很多問題。反思中國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漏洞”,首先要明確一點,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中國仍處在這個過程中。
觀念偏差演變成實踐漏洞
現代化是全方位的變化,包含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醫療、道德等,所有這些都是要現代化的。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教育現代化也是現代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是意識到醫療衛生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國民的居住環境、城市的建設、鄉村的建設等都是現代化的內容,就不至于在諸多方面留下這么多的“洞”,現在我們似乎要到處都去補“洞”。
即使在經濟領域,我們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把GDP看作唯一指標,以GDP為中心,這樣就出現了經濟的畸形發展。比如農業不賺錢,就一窩蜂搞工業;工業也不賺錢,就都去賣地、搞房地產;房地產賺錢太辛苦,就去放高利貸。經濟方面的畸形發展是很危險的,如果不把以GDP為導向的基本思想根本扭轉過來,我覺得這個“洞”很難補起來。以農業為例,前些日子我有機會接觸農村,發現有不少地方農村年輕人都不會種地,從小就沒有學過種地,現在種地的都是老年人。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這不是十年八年的問題,而是幾代人的問題。如果有一兩代人根本不會種地,那么中國的農業會不會消失?到那個時候,誰來養活中國人?
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情況。英國在現代化的早期出現“圈地運動”?!叭Φ剡\動”雖然對農業生產本身有利,可以促進生產率的提高,但是卻剝削了農民,使農民非常貧苦。而日本在竭盡全力發展工業、金融、貿易的同時,并沒有拋棄農業,早早地設計了保護農業政策。政府對農業賠本補貼,農民虧得多,政府就補得多,社會來承擔這個成本。這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對現代化理解的偏差在其他領域就表現得更加突出了。以GDP為導向,醫院和學校都成了企業,醫生成了生產線上的工人,需完成經濟指標。學??村X收學生,教育納入“市場經濟”。眾多問題,都是以GDP為導向的結果,毒牛奶、毒豬肉、毒酒、毒藥品……這些東西也都出來了。道德被商品化,精神取向沒有了。如果GDP是一切,我們還剩下什么?
所以,根本的“洞”是對現代化的理解出了偏差,沒有意識到現代化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增長問題。由于這個“洞”,我們就不能對現代化的全面發展作總體預測與規劃,而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經濟發展上,并最終把目標鎖定為GDP增長。
我們的現代化究竟要往哪里去
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什么是現代化,不清楚現代化究竟是什么含義。現代化是需要預測的,要有規劃,要有全方位的設計,這些都需要有明確的方向,需要有全民的共識。但共識來自于全民的參與和討論,以及對現代化的學習與認識。回想一下,這個過程確實未曾在中國出現過。這就是“洞”的根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每個國家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也必須探索自己的道路,從這個角度說,摸著石頭過河當然沒有問題。但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現代化,否則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果做一個問卷調查,問一問什么是現代化?結果一定讓人失望,最好的回答是告訴你“四個現代化”,其他的就是掙錢、高工資、有房有車、生活舒適;官員會告訴你經濟高增長、GDP、小康社會……很少會有人說那意味著社會的全面轉型。
每個國家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現代化模式。在摸索自己道路的時候,別人的經驗教訓非常重要,可以給自己提供借鑒和參照。如果珍惜歷史的遺產,就知道現在中國出現的問題并不是獨有的。世界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相通的,而解決的辦法可以相互借鑒。
當然以史為鑒是一個良好的愿望,但多年來一直沒有被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一切國家的經驗教訓,否則現代化就會失衡,弄不好還要翻車。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就出現過這種情況。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在全面發展方面上出現了認識偏差,造成處處都有“洞”。如果說農業、工業等基本的實體經濟都偏廢了,整天去說服務行業,好像一個國家靠服務業就能過日子。美國人鼓吹第三產業,把第三產業吹得很高,似乎它是必然的方向。但美國是靠別的國家過日子的,靠美元的特殊地位把持世界經濟的,讓別人為它進行生產。即便如此,這次金融危機已經表明“虛體經濟”不能當飯吃,“虛體經濟”讓美國經濟渾身是病。這些都是別人的教訓,要以別人的教訓為歷史的借鑒。
最終是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
各級領導應該轉變以GDP為導向的發展觀念。很多人都會說堅持科學發展觀,但在多數地方官員那里,仍然是GDP至上。很多的制度設計就是這樣的,比如仍然把GDP當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試想一下,有沒有地方官員因為環保、醫療、衛生、教育工作做得好而被提拔,或者因為認真傾聽民意而受到重用?現實如此,扭轉觀念就很難。
道德重建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任何國家都會面對。新加坡的經歷值得關注:新加坡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也面臨道德重建問題,人們的價值取向在發生變化,新的價值標準需要確立。新加坡的執政精英及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才出現了后來“亞洲價值觀”之說的流行,“新儒家”在這個背景中被凸顯了,它試圖將東亞文化傳統和現代社會相協調。道德重建是不可能依靠GDP的,以為經濟發展能解決一切問題這種想法非?;奶啤?br/> 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人,是人民幸福、人民滿意。GDP和人均收入不一定意味著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如果要統一思想的話,應該首先統一到這個問題上去:如何讓人民更幸福?如果老百姓感到越來越不幸福,那問題就大了,即使有GDP增長,問題也很大。
中國能否解決西方社會無法解決的問題
現在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關鍵點。跟隨著西方主流意識形態走是沒有出路的,我們需要好好反思。西方國家雖然已基本完成現代化,但他們的社會仍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好,比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物質主義、人際關系冷漠、商業氣息滲透到一切領域、人的價值異化等等。這些都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眾所周知的癥結。
那樣一個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滿意?我想西方有很多人對這些問題也是不滿意的,希望能夠改變。我覺得中國的現代化應該超越西方,創造出一個比西方更理想的現代社會,不應該認為:別人有那些問題,因此我們也應該有。我們學別人,也包括從別人的缺陷中尋找教訓,避免再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創造出一個比西方更優越的現代社會,避免了西方所犯的錯誤,解決了西方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對世界現代化最大的貢獻。
如果現代化應該以人為中心,解決人的幸福問題,那么發達國家也沒有解決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并不總是給人以幸福。很多人羨慕美國,覺得美國人很幸福,實際上,許多美國人并不認為自己幸福,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問題多得很?!罢碱I華爾街運動”的蔓延就是最新、最鮮活的例證。如果中國的發展能夠意識到這個最根本的目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那么中國就真正站到世界的制高點上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人民論壇記者張曉采訪整理)
責編/王慧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