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是否上課,學生們擁有完全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上課,也可以選擇不上課,如果愿意,他們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課……”
對于習慣了當今教育體制的人們而言,可能不會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著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學校。
而這樣的學校并非是天方夜譚,它真真切切地存在著。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的創辦者尼爾(A. S. Neill)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從最開始就認為:“應該讓學校來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學校,因為自由發展才是教育的終極理想。”
1921年夏山學校創立于英國薩福克郡(Suffolk)的一個小鎮萊斯頓鎮(Leiston),是一所私立的寄宿制學校。學校規模不大,最初只有幾十個學生,時至今日也只接納百余名學生。但它卻是進步主義民主教育的典范,影響了英國本土及國際上的眾多教育實踐。1999年12月31日英國的《泰晤士報》將其校長尼爾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備受今日英國政府的保護,被授予各種特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獨特的辦學宗旨與堅定的信念得到了民眾的積極支持。那個年代,個人權利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充分的尊重,更不用說授予孩子們自治的權利了,但是學校的創辦者尼爾和他的妻子卻秉著“培養健康而自由的孩子,使他們在生活中不會遭到恐懼和仇恨的摧殘”的信念將夏山學校的孩子們培養成了自信、包容、快樂、體諒的一代。
在那里,所有的管訓、指導、約束和所有道德訓練以及宗教教育都被拋棄,唯一的信念卻ODbpm00nQL9IhyNv5VmFzsaJHTwBjbyasWfQeqV/aUI=從未動搖過,即“孩子天生是聰明和現實的,如果成年人不對他進行約束,他就會盡其所能地去發展自己”。就理論而言,在夏山的學生,只要有當一個學者的天分和志向的,就會成為學者;如果他適合當一名清潔工,他就會向清潔工方向發展。不過,目前為止夏山還沒有教出一個清潔工,這并不是自命不凡,因為即便學校教出的是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遠比培養出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學者要強得多。
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去上課,也可以不去上課,課程表只是為教師準備的。因為尼爾認為那些強迫活潑可愛的兒童端坐于書桌后,去學習沒有實際用途的知識的學校,必然是一所壞學校,這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溫順而沒有創造力的人,只知迎合今日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的人。
學生不用擔心有人會來檢查內務,學校也不會指定專人來為他們整理房間,孩子們擁有絕對的自由,可以在任何時間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而且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學校不會干涉其生活的自由。
當時的報紙稱它為“放任學校”(Go﹣as﹣you﹣please school),認為它培養出來的是一群無法無天的野蠻人,認為如果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隨他們高興地整天玩耍,必然造成學校的混亂無序。而且當時有成年人說“如果我過去上的是那種學校的話,我至今仍會一事無成”。還有人說“當這些學生同受過嚴格訓練的學生競爭時,他們會知道自己是如何的差勁”。對于這樣的非議,尼爾想起了杰克。他在17歲時離開夏山去一家工廠工作。有一天,工廠的總經理找他談話。
“你就是從夏山來的孩子嗎?”他說,“我很好奇,現在你和那些別的學校的孩子相處后,你對夏山有什么感想?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愿意去讀伊頓(英國最負盛名的貴族學校)還是仍然選擇夏山?”
杰克的答案是:“肯定會選擇夏山!”
“夏山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呢?”
“我不知道”,杰克緩緩地說。“也許是夏山總會讓你有一種絕對的自信心吧!”
“不錯,在你進門時我就看出來了。”
“如果我給了你這種印象,你會在乎么?”
“這樣很好。大多數人被我找來時都顯得手足無措,十分緊張,而你到我這里來,則顯得我們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哦,對了,你上次說你想調去哪個部門來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性格有時候比知識和學問本身更重要。杰克討厭讀書,在大學考試時他未被錄取,對蘭姆(Lamb)的散文和文法,他可謂一竅不通。而這些對他的現實生活并無影響,他現在已經是一名成功的工程師。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湯姆5歲的時候來到夏山學校,17歲時離開學校,那些年他從來沒有去上過一堂課。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間里做些小玩意。他的父母一想到湯姆的將來就不寒而栗。他從來沒有表露出想要讀書寫字的愿望。但在他9歲的一個晚上,教師發現他在床上看《大衛?科波菲爾》,教師問起是誰教他識字的,他回答說是自學的。再后來他在一個攝影棚里當攝影師,當尼爾在一次宴會上碰到了他的老板,問他湯姆干得如何時,老板說道:“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么好的員工,他總是趕著跑去完成每件事,周六周末他都不肯離開攝影棚。”
當然在夏山,學生們同樣能學到很多東西。如果說在寫字、拼音、算數方面,夏山12歲的學生很難與其他學校的學生相比的話,那么在創造力上,夏山的學生則肯定會更強。
夏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考試,但是有時會一時興起舉行一次考試。例如如下題目:
?請給下列各詞定義(括號內的數字代表要求給出的解釋數量):
Hand(3):
只有兩個學生知道第三個答案:馬步的單位。
Brass(4):
一種金屬、面頰、陸軍高級官員、樂隊的一部分。
?請將《王子復仇記》中最著名的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進行翻譯,使之成為夏山學生自己的話。
這樣的考題雖不嚴格,卻讓學生們癡迷。在答題方面,新來的學生顯然不如那些已經習慣了夏山的孩子們,當然這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因為長期處在嚴肅的學習環境中,對這種放松和快樂不適應。
當然這只是夏山學校輕松的一面,在每個班級上,學生們都能學到甚多東西。如果某個教師因故未能按時上課,學生們總會有一種失落感。
大衛在9歲時因患百日咳而被迫與他人隔離,他哭得很傷心,“我不能上羅杰教師的課了”。大衛從小就進了夏山,知道上課對他來說很必要。大衛現在是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
在夏山,學生同教職員一樣,對學校的規章制度都擁有投票權。曾有人提議對違規者處以一周不得上課的懲罰,但學生們認為這種懲罰過于嚴厲而未獲通過。
盡管教職員工都痛恨考試,但是升學所必須的科目使夏山也不能擅自做主,因為有考試制度的存在,所以夏山的教師們都有教那些必修課的準備。除非學生想進大學,否則參加考試的人很少。應付升學考試對孩子們來說并非難事,因為一般從14歲開始,他們認真讀書,三年后參加考試。即使部分學生不會一次通過,但他們有再接再厲的信心。
夏山的學生從來不逃學,也很少想家。很少有人打架,雖有人吵架,但很少出現激烈的打斗。學生也很少哭,因為他們沒有受到長期的壓制,很少怨氣。仇產生仇,愛則生愛。如果對孩子進行打罵和責罰,孩子們便不可能和教師走在一起,夏山的孩子們都知道,教師是賞識他們的,而且教師對孩子們一視同仁。師道尊嚴在夏山并無用武之地,教師和學生不僅吃的東西相同,所遵守的校規也相同,所以到夏山參觀的人總會分不清誰是教師,誰是學生。
同時,教師不會去強迫學生學習自己不愿意學習的音樂或者其他東西,成為家長和教師干預下的機器人,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小貝多芬和小愛因斯坦自己知道怎樣才能出頭。
正如夏山學校的網站首頁上我們看到的那樣:
在這里,孩子有充分的自由按自己的意愿發展;
在這里,成功不取決于學業成就,而取決于孩子們自己對成功的界定;
在這里,民主是一貫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被傾聽的平等權利;
在這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玩兒一整天;
在這里,有充分的空間可以坐下來,靜思自己……
面對這樣一個與今日社會中的教育體制完全背道而馳的世外桃源,我們或許會質疑:它到底是如何生存下來的?當然一路走來,夏山學校也面臨種種困境和磨難,但是這種“讓學校來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學校”的理念,及其彈性上課制、不分年級制和自主管理等做法已超越英國本土,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支持,在世界教育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面臨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教育體制和社會需求,我們可能只有對它的欣賞和期許,但是夏山學校長期以來的一些理念和辦學原則都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哪怕有那么一丁點可以借鑒的,都會在我們的實踐中發揮極大地作用。正如尼爾在書中振聾發聵的呼吁:
“要是我們的土地上充斥著各種仇恨,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又怎么可能躲在小小的象牙塔里,心安理得地過著自己桃花源般的生活呢?到了這里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我一直強調考試、課堂、書本學習不是教育的真諦。有些問題我們無法回避:希臘文、數學和歷史不是家庭和睦的保證。夏山學校的未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夏山學校提倡的人文精神的未來至關重要。我們必須為后人創造一個能自由成長的環境。自由是愛的保證,而只有愛是整個世界的希望。”
本文根據《夏山學校》(作者尼爾,譯者王克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版)整理而成。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