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選舉年的交匯,為各國保守或極端政治力量的共振提供了契機。在其他奉行保護主義轉向的國家刺激和迫使之下,一國政策更容易滑向實施同樣政策的泥沼。2012年,世界政經格局面臨跌入競爭性保護主義囚徒困境的轉折點
共和黨的傳統政策在本次蕭條的背景之下顯得格外不合時宜
2012年2月20日,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的最熱門人選、前麻州州長羅姆尼在家鄉密歇根的謝爾比鎮發表演講,闡述自己的主張,批評競爭對手的政策。與往常一樣,來自民主黨的現任總統奧巴馬是他抨擊的主要對象。以前羅姆尼在選戰中總是強調自己的商業背景。或許是主場作戰倍感輕松的緣故,他開始批評奧巴馬總統以“世俗議程”治理國家,損害了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結果提問中,他被反復問及宗教自由、墮胎、同性戀婚姻等方面的問題,這是羅姆尼此前極力避免發表見解的領域。好不容易把這些問題搪塞過去,卻大意失荊州,栽在了頗為自矜的經濟問題上。有人問其對赤字和債務的看法,羅姆尼信口回了一句,“如果只是削減,如果只想削減支出,那么削減支出就會減緩經濟增長”。
此言一出,同為共和黨的競爭者借此大作文章,宣稱羅姆尼這個并不信奉“有限政府”的偽保守主義者終于露出了狐貍的尾巴。一貫反對共和黨政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教授也揶揄道,“失言就是政治家意外說出的真話”。羅姆尼的競選團隊不得不迅速出來為老板滅火,宣稱“州長的意思是,只有削減預算而缺乏配套的支持增長的政策,對于經濟復蘇是不夠的。
作為共和黨的競選人,羅姆尼的經濟政策主張一向恪守該黨保守主義的傳統,而與奧巴馬當局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后采取的擴大政府干預的政策勢同水火。羅姆尼主張政府從經營領域退出,堅信唯有私人部門才能創造出數百萬就業崗位。面對國內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乏力的時艱,羅姆尼的應對之策有三:一是減稅,二是節支,三是還政于州。羅姆尼主張將小布什總統的減稅計劃永久化,支持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5%降到25%,支持年收入低于25萬美元的家庭免交股息和資本收益稅,支持取消房地產稅。羅姆尼還主張通過減少政府管制來節省支出。他認為政府管制所費彌巨,他若當政,除非同時撤銷支出更大的管制措施,否則決不實施新的管制。他還會推動旨在平衡預算的憲法修正案,為此不惜以降低醫療保障的方式來節支。對于失業和醫療保障及養老金不足等問題,羅姆尼建議由各州自己而非聯邦層面解決。
羅姆尼的主張幾乎是奧巴馬政府全部政策的反向操作,大有“凡是奧巴馬支持的一律反對”的味道。從競選策略來看,這樣做或有其必要。處于攻勢的候選人要從選戰中勝出,標新立異或許可能以險棋制勝。如果只是對現行政策亦步亦趨,選民就沒有必要再去選一個陌生的面孔。但是,共和黨的傳統政策在本次蕭條的背景之下顯得格外不合時宜。誠然,減稅曾經幫助里根政府度過經濟衰退。但那時最高所得稅率為70%,遠非今日的30%左右可比。里根政策的理論基礎是供給學派的拉弗曲線。但即便拉弗本人也懷疑,稅率在50%以下時減稅能否促進增長。據說每減稅1百萬美元,由居民消費帶動的崗位增加能達到4.6個。但是共和黨反對的奧巴馬政府的延長失業救濟金政策,每1百萬的支出能創造出19個就業崗位,這是因為失業者比普通家庭更傾向于花掉到手的每一分錢。企業所得稅的減免對就業更是于事無補,過去幾年公司大發民難財,但未見其擴大投資并雇傭更多工人,巨額收入被高管和大股東瓜分殆盡。至于廢除奧巴馬簽署的《保護病人和支付得起的醫療法》,而將權責下解各州政府,在州政府本就面臨缺錢裁員的局勢下,基本就等于解除政府對于人民健康保險的保障承諾。
適當的保護主義或許能暫時平息騷亂不安的國內政治,過分的保護主義會打開經貿對抗乃至軍備競賽的大門
由此,美國大選面臨三種可能后果。一是民主黨的奧巴馬繼續當政,延續已有的積極政府的政策,擴大支出、刺激經濟、創造就業,以待經濟景氣的回升。二是共和黨的候選人當選,但受國內經濟與就業形勢影響,更弦易張走上與奧巴馬類似的道路。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據克魯格曼披露,在羅姆尼的顧問名單上,哈佛大學的曼昆教授位居前列。盡管一直是共和黨的旗手,曼昆卻以新凱恩斯主義者名世。他曾直言,“如果為了理解經濟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如果你只打算向一位經濟學家請教,毫無疑問,這位經濟學家就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而后者正是擴大政府支出應對經濟衰退思想的鼻祖。
實際上,執掌美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的實權人物,大多與克魯格曼一樣,身上打著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印跡。例如,英格蘭銀行(英國中央銀行)行長默文·金恩與美聯儲主席伯南克,1980年代初是MIT的同事,兩人辦公室比鄰而設。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與伯南克都于1970年代末從MIT拿到博士學位,斯坦利·費希爾是他們共同的老師。后者2005年受邀加入以色列國籍并成為以央行行長。與德拉吉和伯南克大致同期在MIT博士畢業的還有希臘總理、前歐洲中央銀行副行長盧卡斯·帕帕季莫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曾任奧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里斯蒂娜·羅默,前美聯儲副主席艾倫·布林德,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勞倫斯·薩默斯,以及前智利央行行長何塞·德格雷戈里奧都曾求學于此。其他曾混跡于MIT的貨幣政策制定者還包括塞浦路斯央行行長歐菲尼德斯、印度央行行長蘇巴拉奧,金恩的副手英國央行副行長畢恩等。這一網絡如此龐大,以致世人有“MIT經濟學家統治世界”之嘆。而他們共同的鼻祖,MIT的宗師保羅·薩繆爾森,正是主張政府發揮積極作用的美國初代凱恩斯主義者。在凱恩斯主義正有用武之地的經濟乏力期,就算最高領袖是觀念上奉行小政府的共和黨人,要繞開或消除這些實權人物在美國和世界的影響,也十分困難。
第三種可能后果是共和黨人執政并且強硬和不折不扣地推行了本黨傳統的保守政策。這種后果可能性非常之小,但其對應著的浩劫可能是美國和全世界都難以承當的。因為經濟政策的失敗,美國失業人數將急劇增加,“占領華爾街”之類的運動將愈演愈烈。保守主義的政策對降低本國經濟運行成本無能為力,唯一的指望,是通過強硬的經濟外交和軍事攻勢,迫使其他國家不斷提升本國的成本,借以凸顯美國的相對競爭優勢。保守主義的實質是犧牲多數、保護少數,同時讓多數人相信,他們是在抵御外辱、保護本國。在這一點上,它們往往極具號召力。適當的保護主義或許能暫時平息騷亂不安的國內政治,過分的保護主義會打開經貿對抗乃至軍備競賽的大門。遺憾的是,在適當向過分升級的過程中,保守主義沒有可靠的政治保險絲。
大國選舉年的交匯,為各國保守或極端政治力量的共振提供了契機
尤其是,美國此輪大選之年,也恰逢其他數十個國家的選舉,其中不乏法國、俄羅斯、墨西哥、韓國等具備區域乃至全球系統重要性的國家。今年,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持續發酵,經濟增長同樣低迷。對于過去幾年致力于市場化改革的薩科奇政府而言,奉行社會福利主義政策的左翼的社會黨競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將是有力的競爭者。在這一背景下,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政治上的機會主義者靠著取悅本國民眾起家,在難以實現對民眾的經濟承諾時,歸咎于外國競爭,依托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和經濟上的保護主義來夯實統治。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成為公認的最具競爭力的三位總統候選人之一,預示著負面情景的征兆。大國選舉年的交匯,為各國保守或極端政治力量的共振提供了契機。在其他奉行保護主義轉向的國家刺激和迫使之下,一國政策更容易滑向實施同樣政策的泥沼。2012年,世界政經格局面臨跌入競爭性保護主義囚徒困境的轉折點。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副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