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這一稱號對國內制造業來說可謂毀譽參半,甘苦自知。如何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一直是中國制造業巨頭們苦思冥想的嚴峻課題。
“兩會”期間,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向記者坦陳:海信未來將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第一發展戰略,力求在國際競爭中做足“中國創造”大文章。
建設創新型企業是企業家使命
海信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已確立全球研發體系,在多個國家設立研發中心。近幾年來,海信以強大的研發實力為后盾,加快了產業擴張的速度。2011年海信實現銷售收入716億元,在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名列前茅,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其中,電視機銷量在國內市場名列第一,市場占有率達到18%。
周厚健認為,企業要發展,首先要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把建設創新型企業擺在突出的地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健康發展、和諧發展持續不斷地注入生機和活力。他一直把建設創新型企業作為自己的使命,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致勝的不二法則。
對于技術創新,周厚健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不僅緣于他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的教育背景,更緣于他20多年大型家電集團“掌門人”實踐的厚重積淀。
周厚健認為,全球家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技術創新永遠是競爭的王牌。只有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夠牢牢把握競爭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他認為,如果不掌握技術創新的主動權,在大開放的市場就只能拿到“微利”;要想拿到“厚利”,就必須加大技術創新的長期投入。多年來,海信以“融智勝于融資”的理論為指導,加大人才網絡工程建設力度,吸納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初步建立了專家治理的學習型企業組織。據介紹,目前海信擁有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建有國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擔十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海信目前已擁有3000多人的研發隊伍,其中碩士以上近千人。高端人才隊伍的儲備正是海信集團實現高速成長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海信每年拿出銷售額5%的資金,用于吸引高端人才隊伍及人才激勵機制建設,在研發人員物質待遇、精神獎勵以及期權股份上都作了制度性安排。強大的物質刺激和精神激勵,讓研發人員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追逐夢想、實現卓越的創造之中。
以創新促進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
對于創新,周厚健的理解是深刻的、獨特的,而非人云亦云的。
對于喬布斯“以創新引領消費”的顛覆性創新理念,周厚健非常欽佩,但他更認為“喬布斯是美國的制度背景、硅谷文化和西方人生哲學的產物,是不可復制的”。他認為喬布斯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寶貴的遺產,在于給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如何培養“本土喬布斯”的制度性思考;中國需要喬布斯,但不可盲目效仿;中國企業的創新更應注重本土文化,這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周厚健表示,海信會借鑒硅谷文化,致力于企業創新文化的建設,鼓勵創新、不怕失敗,提倡容忍創新過程合理的失敗,以制度建設鼓勵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
相對于喬布斯倡導的“顛覆性創新”,周厚健更主張“維持性創新”。他認為,企業成長得越大,“維持性創新”越重要,這是實現企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而“維持性創新”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創新,還有產品功能創新,更重要的是在“維持性創新”中穩步實現產品的升級和產業的轉型。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海信從不倉促應對行業變化,從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在平平淡淡中穩步超越”。周厚健認為,作為技術人員,技術創新需要有判斷未來的能力,能夠在迷茫中看到未來;而作為管理人員,要具備未雨綢繆、為前方創新而創造條件解決問題的智慧。
海信一直非常注重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和創新方式的組織,以此布局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周厚健認為,創新的作用,不僅使產品面對市場有可喜的銷量,更重要的是,創新使產品結構不斷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他認為,產品結構調整根本依托就是創新,它不是一個階段性的,而是持續的,持之以恒的。近些年,海信在不斷淘汰落后的沒有前景的產品,甚至不斷淘汰掉一些產業,開發與時俱進的新產業,以技術創新不斷帶動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目前,海信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已形成了以數字多媒體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智能信息系統技術為支撐,涵蓋多媒體、家電、通信、智能信息系統的產業格局。
未來,海信將在“三網融合”的產業發展中,在局端和用戶端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對于海信多業并舉產業格局的未來,周厚健信心十足。
以自主創新突圍制造業困局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遍及全球。而當下,曾經繁榮一時的中國制造業,卻面臨“三疲、三荒、兩高、兩低”的嚴峻考驗:投資、出口、消費全部疲軟;用工荒、錢荒和電荒;高稅費、高成本;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談及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內憂外患,周厚健不禁有幾分憂心。
對于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等外部不可抗力以及面對國內稅費高啟、人民幣升值等企業無能為力的因素,周厚健除了呼吁政府降低過高的稅費之外,不愿多談。他只從企業自身的角度談及突圍當前制造業困局的想法。
周厚健認為,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制造業需要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創新,必須通過把中國制造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飛躍;二是品牌,必須把中國的民族品牌推向世界,而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僅僅滿足于做貼牌生產是毫無前景的;三是話語權,要在國際游戲規則制定過程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才能為民族企業參與全球制造業的競爭爭取主動。
周厚健強調,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企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核心就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既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中國民族企業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通過研究海信的歷史,我們發現,周厚健和海信的成功之道,始終離不開“創新”。1992年,周厚健率先提出“用資本家的眼光看待資本和市場”,并進行了大規模、高質量的資本運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三個上市公司和三個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集團;1999年,周厚健提出“經營者錯位”的觀點,即企業領導者不再僅僅把自己看成企業的經營者,還要把自己當成投資者,只有這樣才能謀求企業長遠發展;2000年,周厚健提出要做“長壽命”企業,以健康穩健的經營理念和制度創新,打造“百年海信”……諸多理念的產生,全部緣于“創新”。
有人認為,中國的儒家文化與企業家精神協調起來有困難。但在孔孟之鄉出生和成長的周厚健身上,我們卻看到了儒家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的完美融合。
責編/肖潔 美編/石玉
代表建議
亟需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醫療投入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農工民主黨張家界市委委員 姚媛貞
武陵山片區是指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邊區、為武陵山脈所覆蓋、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帶。其所在地湖南省張家界市為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省轄地級市,張家界市就位于武陵山脈腹地,因旅游資源豐富而立市,是國家首批旅游綜合改革四個試點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為952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集中特殊困難地區。
2011年張家界市旅游接待規模和總收入分別突破3000萬人次和160億元,外國游客逐年增長,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75萬人次,客源國和地區已發展到了52個。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國內外游客對旅游醫療急救、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也逐年增長,由于張家界市建市時間太短,市內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緩慢,醫療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遠低于國家現有水平,難以滿足境內外游客及本地和周邊居民的醫療需求。
目前,張家界市唯一的一所三級綜合醫院張家界市人民醫院,位于老城區,交通十分擁擠,進出一條道,已無發展空間。張家界市政府決定依托其醫療衛生資源,擇址新建武陵山片區醫療救治中心(張家界市中心醫院)。
建議將張家界市武陵山片區醫療救治中心(張家界市中心醫院)建設項目列入國家西部發展計劃,作為武陵山片區的重點民生工程建設項目,請求國家相關部委在建設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并列入“十二五”社會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