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預防和治療他們心理疾病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發(fā)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并根據他們心理問題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選擇體育運動項目,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在體育活動中得以改善,并健康成長。
膽怯型 有的孩子在家中受到長輩的溺愛和袒護,依賴性強,而到學校之后缺乏獨立性,使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較低,做事怕擔風險。對于這些膽小、怕事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多參加游泳、體操、跳高、跨欄、摔跤等體育項目,因為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不斷克服膽怯、害怕的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zhàn)勝困難,消除心理疾病。
孤獨型 有的孩子由于學習成績差而受到教師的排斥,家長的打罵,從而形成孤獨、怪僻等不健康的心理。針對這些孩子,要及時與他們溝通,了解情況,查找原因,并鼓勵他們經常參加球類、拔河、游戲等集體性強的體育項目,因為這類項目的共同特點是要求每個人互相配合、交流,強調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多參加這些活動能夠使他們與他人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增強集體意識,培養(yǎng)合作精神,從而幫助他們逐漸改掉孤獨、怪僻的習性。
緊張型 有的孩子在學校學習和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后,得不到及時解決,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一種模糊、緊張的情感體驗,對于這些遇事緊張、情緒失常的孩子,要讓他們多參加球類、接力跑、拔河等公開、激烈的體育競賽。經常參加這些活動,能使他們在緊張、激烈的氣氛中接受考驗,得到鍛煉,遇事就不會過于緊張,更不會驚慌失措,從而減少心理疾病,提高學習效果。
沖動型 有的孩子受社會、家庭的影響,感情容易沖動、性情暴躁。針對這些孩子,要讓他們經常參加郊游、爬山、慢跑、球類、打太極拳、棋類、騎車等緩慢、持久的體育項目,因為他們的心理容易沖動,而即刻滿足感很強,忍耐力較差,緩慢、持久的活動能調節(jié)神經系統的活動,增強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培養(yǎng)穩(wěn)健的性格,使他們易燥、易沖動的缺點逐步得以改善。
悲觀型 由于家長和社會對他們的學習壓力不理解,有的孩子心理話無處訴說,從而產生情緒悲觀、意志消沉、多愁善感等不良的心理問題,對于這些孩子,我們要鼓勵他們經常參加立定跳遠、跳繩、跑步、步行、基本體操等體育項目,因為這些項目簡單、易學,幫助他們恢復勇氣,樹立信心。
多疑型 由于父親或母親的不幸離異(身亡)造成家庭生活困難,加上同學們的冷漠和歧視,使他們敏感多疑,受不得批評和委屈,把別人的幫助看作是“別有用心”,于是不愿與他人接觸和交往,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和戒備的心理。對于這些性格多疑的孩子,可選擇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擊劍等運動,因為這些項目要求運動者要頭腦冷靜、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當機立斷。從而使他們的性格得以改善。
驕傲型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或某一方面突出,受到教師或家長的過度寵愛,進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優(yōu)越感,從而不切合實際的高估自己、盛氣凌人、自以為是,常常使別人感到難堪,影響學習和交往。對于這些孩子,可以選擇體操、馬拉松、藝術體操等動作復雜的技巧性的體育活動或找一些實力水平比他們高的孩子,與他們下棋、打球,使他們懂得“強中更有強中手”的道理,從而使驕傲自負的缺點得以改善。
總之,要使體育鍛煉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就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保持一定的運動強度、質量和時間,持之以恒;這樣才能使孩子真正達到強身健體,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
(張朋炬 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實驗小學教師)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