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美國孩子叫威爾遜,他是一個馬虎的男孩子,經常丟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去夏令營!”
媽媽說:“哦,是嗎?那你要把東西帶好呀!”
男孩說:“放心吧,我自己來準備,一定能準備好的。”
隨后,男孩開始把衣服、鞋子、水壺等東西收拾起來,當他收拾好了,便讓媽媽來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媽媽過來一看,發現兒子沒有準備手電,而且衣服帶的也不夠。但是媽媽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兒子,夏令營有晚上的活動,而且可能出去會涼一點。你自己再考慮考慮帶的東西夠不夠。”兒子信心滿滿地說:“你放心吧,我全都準備好啦!”媽媽不說話了。
男孩走了,過了幾天從夏令營回來了。媽媽問兒子:“玩得怎么樣?夏令營過得開心嗎?”兒子說:“挺開心的,可就是衣服帶得不夠,凍得夠戧。真沒想到山里面這么冷!我還忘了帶手電,想跟別人借可是別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點出麻煩。”
媽媽說:“是嗎?這可以說是個教訓呀,以后如果再有這樣的活動你應該知道怎么辦了吧?”
男孩說:“以后我再出去活動就要像爸爸一樣先列一個清單,好好想想,再問問別人,到底需要什么東西,要準備充分一些才對。”
聽到孩子這樣說話,作為父母,你難道不感到欣慰嗎?
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產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這就是自然懲罰法。
自然懲罰法,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就是當孩子在行為上發生過失或者犯了錯誤時,父母不給孩子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盧梭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這也許就是自然懲罰的要旨。
我對女兒也運用過自然懲罰法。
那是女兒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她很愛睡懶覺。早上媽媽叫她,“起床啦。”
“待一會兒。”
“該起來了!”
“待一小會兒。”真要是晚了,女兒就說:“都是你們,讓我遲到了,怎么辦啊?”
后來,我給她一個鬧鐘并告訴她,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明天開始,該幾點起來你自己上鬧鐘,鬧鐘響了不起來,你就是睡到中午12點也沒人叫你。
妻子問我,能行嗎?我說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賴,不敢跟老師耍賴,你看她起不起來。剛開始幾天不行,鬧鐘一響,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結果睡過頭遲到,我們也不說話,她自己也沒話好說。幾次下來,她自己就開始想辦法,放兩個鬧鐘,再把一個鬧鐘放在手夠不到的地方。時間久了,她慢慢地養成按時起床的習慣。
在運用懲罰方法上,我覺得要善于運用“自然后果懲罰法”。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懲罰法就是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在體驗中進步。
如何運用自然懲罰法,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議: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懲罰法”的目的是讓孩子體會到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從而知道自己要對后果負責。在運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父母要盡量減少對孩子行為的干涉,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會在實踐中嘗到自己選擇的后果。如果父母總是不停地嘮叨、埋怨,孩子們就會轉移注意力,他們覺得保護自己不受譴責和維護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時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懂得某種行為可能帶來
的后果。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訓他,因為過失所造成的后果將會給孩子適當的教訓。
父母要態度堅決,同時又要充滿愛心。有的父母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只記得要懲罰孩子,因此常常放棄了父母應該具備的愛心。當孩子沒有按照事先說好的去做時,父母不是讓自然后果去懲罰孩子,而是過于嚴厲,對孩子大聲斥罵。這樣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懲罰法,而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懲罰行為。
自然懲罰法并不是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適用。一般來說,只要當過失后果不會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時候,父母才可以讓孩子嘗嘗這種后果帶來的懲罰,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挨餓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受凍的滋味;孩子固執,父母可以不管他,讓孩子感受到固執帶來的麻煩。如果過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責編:陳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