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無奈的選擇 程程媽媽:在孩子三年級之前,我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但是三年級之后,我發現情勢不對。為進一所好中學,身邊同事的孩子都在報補習班,孩子們都變得“身懷絕技”。如果再不讓孩子多學些東西,怕是難以應付以后的競爭。所以,我趕緊送程程去補習奧數、英語,希望進中學時有過硬的“敲門磚”。
大偉爸爸:雖然天天喊“減負”口號,可是高考錄取還不是要憑分數?不說高考,就說現在的小升初,你若沒關系、沒門道再沒有超強能力,能進到好學校嗎?所謂的綜合素質最后還是歸于一張考卷。人家都去補習,你不去補習就比不過人家?你還要減負嗎?教育恐慌就是“應試制度”在作怪。
網友(家長):現在的孩子條件太優越了,很多家庭都是什么都隨他們的意,只要把學習弄好就行。我不信那些給孩子快樂、自由等話,如果不成功,拿什么來快樂?我覺得“虎媽”、“狼爸”的孩子將來還是幸福的,小時吃苦不算苦,總比以后沒能力找不到好工作的苦要好。
流星(網友):我起初并不贊成課外補習,我的孩子小學階段是相對輕松快樂的。但是孩子小升初沒能考上重點,孩子哭得特別傷心,她說若是她也去學奧數就不會這樣了,盡管一直安慰她,其實我的心里還是有些后悔了,以后我會彌補的。
學校:不得不這樣做 云朵(六年級老師):學校如果“減負”不給學生布置作業,家長會不滿,認為老師不負責任,他們會要求老師布置作業,或者家長自己在校外給孩子找作業做。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們都對孩子寄予厚望,這份希望注定孩子們輕松不起來。
子衿(從教30年的老師):學校審核老師的水平,最終是要拿成績說話的。我在一線工作30年,無論教育制度怎樣改進,最終還是那句話,“分,學生的命根;考,老師的法寶。”孩子的壓力從未減少,老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小雨(老師):媒體的宣傳、輿論導向,都在渲染高分、名校、出人頭地的魅力,整個社會對人價值的評判標準是單一的,老師和家長怎能脫離俗套?是整個社會大環境造成了教育恐慌。
培訓機構:需要推動著我們 水木(培訓機構指導師):現在班容量大是不爭的事實,孩子在課堂上受老師指點的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們的智商不一,對知識吸收能力不同,家長對孩子期待都很高,只好通過多種手段來彌補,培訓機構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培訓機構滿足了家長和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加大了孩子的壓力。
胡麗(某英語培訓機構教師):校外培訓機構的周末市場人氣不輸寒暑假,從形形色色的英語輔導班,還有被痛批、禁賽后改頭換面的奧數,再加上鋼琴、游泳等文體項目,從學前的準小學生到初三、高三的準畢業生,全年齡段、全系列、全方位、全需求,都可以在各種培訓機構找到對應的課程。家長們熱切的需求,使得中小學校外教育市場爆棚,家長們的恐慌來自升學壓力。
聞風(教育機構負責人):由于取消統一考試,而優質的教育資源又集中在少數學校,
Ns40GQiUscRwkpCr7oAQAg==這些學校為了招收優質生源,開始嘗試獨立組織考試,或者設置各種招生條件。奧數的興盛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好學校”為了選拔生源,以奧數等證書作為招生條件。如今的教育恐慌氣氛是多種原因綜合形成的,其根本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而短缺的原因是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
專家:是一種綜合癥,必將過去 夏惠賢(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民營教育培訓機構的宣傳為“教育恐慌”推波助瀾,他們夸大了教育競爭的形勢,目的不過是從家長錢包里賺更多的錢。如果深究教育恐慌的根源,必須追究到目前中國社會中就業競爭、社會保障、職業收入差距等等宏大的問題上。家長擔心孩子長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生活,家長的想法是,與其長大了吃苦,還不如讀書的時候吃苦。
孫海峰(深圳大學傳播系副主任):對于有質量保證的正
NS+veDR6eCzlpRXbOkW+sg==規校外培訓機構,在短期內提升學生學業成績是可能的,但從長遠上看,卻沒有太大的意義。本質上講,“銜接班”提出的所謂的“平穩過渡”,只是“早起步”的翻版。這其實是“精英主義”、“應試教育”價值觀和從眾心理造成的“教育恐慌”,這也是社會競爭低齡化的一種表現。
鐘文芳(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學校內的事情是由學校外的事情決定的。教育是社會的鏡子,教育如果“臟”了,一定是社會不太“干凈”。
張人利(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教育恐慌的形成與家長們的觀念有很大關系,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僅很高,而且單一,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哈佛男孩”、“哈佛女孩”,追求分數、“好學校”的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樣感染著每一個家長。學校教育被賦予無法承擔的重任,而事實上,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影響來自家庭、社會。
楊東平(教育學者):現在教育競爭的風氣越來越嚴重,小孩的壓力非常大,家長也被應試教育“綁架”,為應試教育服務。中國目前教育界存在的“教育恐慌”氣氛,讓一些家長深為不滿,直至選擇以“逃離學校”的方式來回避惡性的教育競爭。學校教育本來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教育大綱的要求,小學、初中的學業任務是很輕的。但現在,“起跑線”理論讓競爭越來越提前,過于強調競爭、出人頭地。“競爭”本應該屬于成人世界。
岳龍(教育學者):“教育恐慌”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社會公平的實現,這個階段終會過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教育競爭也曾非常激烈,為了搶占優質教育資源,各種名目的考試壓得學生透不過氣。20年以后,教育競爭的壓力小了很多。
責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