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哈塔布曾說:“預測一個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現在的學習成績,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課堂紀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來?!币粋€孩子童年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對其成年后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甚至可以說決定性的影響。但在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過程中,家長切忌以下錯誤做法。
只重分數,不重社交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钡莱隽藨嚱逃挛ǚ謹嫡摰默F實問題。無論家長是否認同,只要孩子進入小學,分數幾乎成了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的標準。于是,很多家長把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有沒有朋友都無所謂,甚至認為孩子過多交往會影響學習。然而,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因為好的成績是植根在良好的生活態度、意志品質、學習習慣、情緒能力和社會性等基礎上的,而形成這些品質、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往往就是孩子之間的交往,而不是單純的學習。
如果我們能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孩子一生的發展,往往會發現,真正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的,其實并不是分數、學歷,而是這個人價值觀、視野和心胸交往能力、思維模式和合作精神等。
過度重視關系,忽視孩子的自我提升
相比于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孩子交往的現象,現在也出現了另外一種相反的現象,過度重視同學交往,甚至出現了“拼同學”現象。前一段時間的《三秦都市報》報道,一位家長為讓孩子結識好同學,花8萬元上了名校。家長說:“我讓他上名校,并非要讓他學習多好、能考上名牌大學,而是讓他交一幫名校里的好同學。你想想,名校里的那些同學都很厲害,就業后在各行各業肯定是出類拔萃的人,我兒子有了這些同學,就有了強硬的關系網,以后在社會上辦個啥事情不是很容易的嗎?”
但是,這種做法,父母向孩子傳遞了一種狹隘而世俗的價值觀:人和人之間只是彼此利用。沒有關系,什么事也做不成,有了關系,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同時,“拼同學”并非一廂情愿就可以實現的。在一個相對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中,關系的利用都是相互和對等的,關系網并非通過無償的方式就可以取得。你自己什么都不是,別人憑什么讓你“拼”?所以說,不是憑關系靠花錢讓孩子進入名校就會被同學接納和喜歡的。最終還是孩子的社會性、合作精神和分享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干涉過度
我常被家長問道:“孩子總是被同學欺負,告訴孩子不理那個同學,可孩子還是和他玩,該怎么辦?”“孩子的同桌愛占便宜,有心計,我告訴孩子防備著同桌,可孩子不在意,怎么辦?”家長總怕孩子吃虧,于是就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善惡去決定孩子與誰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然后,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剝奪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孩子正在走向要獨立思考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的時候,在這過程中學會識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與人交流、溝通的方式方法,這不正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途徑嗎?
在孩子的交往中,只要沒有嚴重的肢體沖突,我們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任何一種經歷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都有它的獨特價值。即使受到一定的挫折、委屈,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自己的判斷、選擇。例如:當你認為自己的孩子缺乏主見是因為和他要好的那個同學太有主見,想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交往時,想沒想過,你的孩子愿意與這個同學交往,或許正是這個同學身上擁有他不具備卻非常憧憬的性格;當你抱怨孩子的同桌學習成績不好,怕總問孩子問題影響學習而想讓老師調座位時,想沒想過,按學習金字塔效率圖來看,“教別人”其實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所以,不要用我們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去控制孩子的朋友關系,那樣只會阻礙孩子社會性的發展和多元化思維,導致孩子以后與人交往時以和自己不一樣為理由,把孤立其它孩子當作合理的事情,同時也會導致自己慢慢被孤立,這無益孩子的成長。
?。ㄍ跞似?兒童教育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