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交往技巧,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家長格外用心和用功。我認為以下功夫如果做到了,孩子與人快樂交往、順利融入集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將都不是問題。
家庭親密打基礎
一個家庭中,關系先于教育。而在家庭的各種關系中,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夫妻一方如何對待另一方,如何對待老人、孩子,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對自己、他人和世界關系的看法。孩子如何對待自己、朋友,并發展與他人良好關系的能力是從家庭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開始的。父母通過自身的言行,以及與家人的相處方式所構建出的家庭關系,營造出的家庭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熏陶。想要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首先要先立足于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家庭關系。
榜樣+良好教養
除了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外,父母自身的社會性、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交往能力都有重要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非常苛責,教養方式簡單粗暴;總是習慣于不停地抱怨社會、指責他人;總是斤斤計較,不懂得分享和貢獻;自身就膽小懦弱,遇事逃避,這會導致孩子缺少安全感,對社會關系感到焦慮和恐懼,對陌生環境和人產生過度的警戒和害怕。毫不夸張地說,父母的社會性是孩子社交性發展的首要條件。所以,不是為了孩子犧牲一切,才是好父母。真正優秀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有正面詮釋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要懂得讓自己愉悅,并能讓孩子也能感受到你平靜和積極的心態。父母會給孩子傳遞愛和分享的能力,善良和寬容的品質,禮貌和謙讓的修養,換位思考和尊重規則的意識,社交禮儀和溝通技巧等等。有了這些,孩子還會缺少朋、并懼怕交往友嗎?
培養人格是重點
社會性是指人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于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是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人的社會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從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通俗而言,社會性是指當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能夠站在別人的想法和立場上思考并做出適當妥協,尋找多贏方法的能力。一個有愛心、遵守規則、愿意分享和幫助他人的孩子自然會更受同伴的歡迎,而那些霸道、以自我中心、攻擊性強的孩子必然會讓同伴反感,而被孤立。
愛和接納生力量
社會性的缺乏會導致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出現種種問題,而社會性缺乏的表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問題本質是: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而改變這一情況最有效的辦法并不是父母逼著孩子與同學多交往,恰恰相反,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讓孩子真的相信,無論自己表現的如何,無論發生了什么,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接納他,陪他一起去面對。
引導而不是代替
父母對孩子間交往的過度干涉會嚴重阻礙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幫孩子或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判斷。比如自己的孩子拿了同桌的蠟筆,被同學告到老師那里,你如何引導?不能一上來就批評孩子拿東西不對,品質不好,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慢慢引導,具體的步驟可以是:1.媽媽:“你拿了同桌的蠟筆?”孩子:“是,他不借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