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1日夜,美國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從德國法蘭克福途經英國倫敦飛往紐約的途中,在蘇格蘭的洛克比鎮上空,突然發生猛烈爆炸。飛機爆炸的碎片從空中落向地面,引起洛克比鎮大火,導致鎮上11人死亡,而飛機上的259人全部喪生。
空難發生后,英美兩國成立了聯合調查團,負責空難調查和案件偵破。
就在空難發生的第二天,1988年12月22日的黎明,六百多名英國警察包圍了洛克比地區,開始地毯式的搜索。由于飛機是在9300米高空爆炸,殘骸碎片散落面積極廣,搜尋人員帶著各種儀器和工具,對該地區的湖沼、森林、公路等全面仔細搜索。用了一周時間,找到了飛機殘骸大大小小共一萬八千多件碎片。所有的碎片一律封存,由空難調查委員會集中到一個飛機庫里,調查人員盡量將飛機拼裝復原,并對殘骸逐片進行檢查。
調查人員發現,在飛機前貨艙下端靠近艙門一側,有一塊50厘米見方的飛機殘片,與飛機其他部位的解體性破裂不同,它是粉碎性破裂,而且有凹痕和煙熏的跡象。這一證據表明,飛機內有一個爆炸裝置爆炸。
前貨艙的貨箱,是存放乘客行李的地方。在對貨箱的殘片進行檢查后,調查人員發現,有一個貨箱壁上有凹痕和被煙熏黑的地方,但貨箱底部沒有這些痕跡。這說明爆炸裝置是在其中一個行李箱里,下面還有其他行李。
事故原因已經清楚,但制造了空難的兇手是誰呢?線索依然要從不計其數的碎片中尋找。在對行李箱和衣物殘片進行檢查時,調查人員發現,有56塊碎片與炸彈爆炸的痕跡吻合。他們將這些碎片還原成一個棕色硬殼的行李箱。同時,他們還找到一些嵌著行李箱碎片的衣物和雨傘碎片。專家斷定,爆炸裝置就是與這些衣物和雨傘一起,放在這個行李箱中的。
在衣物殘留的部分商標上,調查人員確認出品牌,甚至發現一件嬰兒服裝上還留有“馬耳他制造”的字樣。1989年8月,調查人員來到馬耳他,他們找到生產這些牌子衣服的廠家和銷售這些衣服的商店。在一家商店里,店主提供一條很重要的線索:在1988年圣誕節前的一天下午6時30分,一名男子在他的店里買了一些上述牌子的衣服和一把雨傘。這名顧客從口音上聽是個利比亞人,而他買衣物時,顯然并不在意買的是什么樣的東西,雨傘則是因為當時正在下雨,他隨手買的。
調查人員將重點集中到利比亞人身上。在十幾張可疑分子的照片中,店主指認出其中的利比亞人邁格拉希。德國安全機構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邁格拉希在1988年12月20日下午,曾用假護照進入馬耳他,并在21日上午就離開,這次馬耳他之行,正是為了把爆炸物放上飛機。隨后的進一步調查發現,幫助他把行李箱送上飛機的,是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耳他盧卡機場的經理費希列。
至此,調查人員用了三年的時間,經過現場調查和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刑事偵查,終于將這件涉及多國的大案基本上查清楚了。1991年年底,蘇格蘭警方發出了逮捕邁格拉希和費希列的通緝令。
整個事件能真相大白,簡直是一個奇跡。而制造了這個奇跡的,則是調查人員對任何蛛絲馬跡絕不放過的細致搜索。
(呂賢芯薦自《百科新說》)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