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動體驗式教育作為廣州市文昌小學(以下簡稱文昌小學)德育探索的新模式,其特點在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把課堂上說教式的教育轉化為生動活潑、可視可觸的有形的教育模式。
文昌小學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西關區域,這里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和優秀的外域文化,為學校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源泉。本文旨在通過文昌小學開展的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淺析利用體驗式教育推進德育的新思想、新理念。
一、校園文化活動細雨潤物,塑身心、促修為
由于文昌小學特殊的地理位置,校園文化自然浸透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基于此,文昌小學開展的文化活動體驗式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校園的。學校以“尚禮銳志、開拓進取、開放包容、愛國誠心”為培養目標,結合校園及地域傳統文化,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了與國學經典、古老民俗、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一系列具象化的校園活動。
1.以國學經典端行為、修品質
《弟子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為人處事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是中國國學的經典。文昌小學在低年級的“國學修身”系列校園活動里就引用了《弟子規》中的優秀經典,開展了“孝悌、誠信、友愛、勤學”的活動。
在“國學修身”系列校園活動中,教師不僅生動地講述了“孟母教子”、“孔融讓梨”等故事,更將故事講解與行為體驗完美地結合。例如: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前,先將學生分組(6人一組),每組給5只香蕉,并在吃香蕉之前給大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完故事后請大家吃香蕉。此刻,面對少一只香蕉的局面,大家開始面面相覷,誰也不先下手拿香蕉。然后,在教師的催促下,有的學生干脆先拿一只遞給其他學生,并表示自己不想吃香蕉;有的學生則決定兩個學生吃一根香蕉。這種通過故事講解與行為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行為準則方面的教育,不僅達到了習禮尚道的良好效果,更使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極大的轉變,引起了家長的強烈共鳴。
2.以古老民俗改陋習、正態度
在學習第一課《讀書三到》時,教師先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來幫助學生學習原文,然后播放《賣懶》這一粵語童謠。《賣懶》表現了廣東地區的古老民俗,在每年新年到來以前,小孩子總會提著紅燈籠到街上去,一邊走一邊唱:“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人們通過這一古老民俗,希望小孩子能在來年改掉懶惰的壞習慣,努力做個勤勞的人。
在歌唱《賣懶》這一童謠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這一有意義的古老民俗,也激發了學習興趣。此外,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款“賣懶”游戲:首先,學生把想改正的壞習慣寫在小紙條上,然后教師為每個學生送上一句祝福的話,最后全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寫有壞習慣的小紙條扔進“改正籃”里,以此表示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真正地改掉自己的壞習慣。這既讓學生增加了體驗、端正了態度、修正了行為,也逐步地形成了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
3.以傳統文化潤心靈、立德行
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西關都有不同的民風習俗。因此,學校以傳統節日為藍本,設計了一系列的校園團體活動。
例如:在端午節時設計的“龍舟競渡”,在中秋節時設計的“秋月團圓”,在重陽節時設計的“竹韻步步高”,在春節時設計的“金獅鬧春”,在元宵節時設計的“如意舞龍燈”等。為將游戲、節日、師生三大元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學校設計了“靈動大課間”活動,即以每月的不同傳統節日為主題,每周循環地組織開展游戲比賽,學生在競爭、合作、互動中體驗了各個傳統節日的豐富的內涵,讓傳統文化如和風細雨一般地滋潤著學生幼小的心靈,為他們熱愛并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樹立誠信愛國的思想品德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二、年級文化活動悟理明智,樂探究、勤歷練
實踐證明,德育的實效是在體驗中發生的,只有誘發和喚醒了體驗者的道德心理,才能對其生存實踐和健康成長發揮實際的促進作用,才能有效地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此,學校依托地域文化與校本文化之特色,編寫了系列年級成長體驗活動的相關教材,力求讓學生在體驗多樣化、個性化、情感化的系列文化活動里,成為尚禮銳志、開拓進取、開放包容、愛國誠信的新一代。
1.讓低年級學生懂理明智、尚禮銳志
低年級學生的智力尚處在啟蒙階段,在生活、學習、活動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監護和具體的指導。據此,學校設計的文化活動基本上都要邀請家長一起參加。
其一,對于一年級新生,學校進行了與“懂理明智、尚禮銳志”相關的系列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引領學生體驗“正衣冠、拜父母、認師禮、寫人字,立志向,齊展示”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父母和教師的共同見證下,書寫人生新階段的第一筆,從此展開美好的人生畫卷。其二,對于二年級學生,學校組織開展了“種植希望”的活動。即全年級學生、教師、家長共同把“愿望種子”種在花盆里,并讓學生每天為“愿望種子”澆水、松土,使學生為自己許下的愿望負責,且為實現愿望而不懈努力,教師和家長則作為每個學生“種植愿望”的見證人。這既使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合作,又令學生具有了與家人、同學、朋友、社會和諧相處的良好行為,還讓學生獲得了自信、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不僅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更把學生培養成了有理想的人。
2.讓中年級學生修性立德、開放包容
中年級學生已能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開始逐漸形成各自的獨立人格。據此,學校設計的文化活動主要以“修性立德、開放包容”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和開放、向上的心理狀態。
其一,對于三年級學生,各班級成立了“班級議會”,每次召開的會議都有明確的議題,每個學生都可發表對議題的想法,并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通過“班級議會”,學生學會了如何通過討論,集中全班學生的力量,解決班級內的各種問題,并逐漸養成了在集體生活中接納包容、團結合作的思想品德。其二,對于四年級學生,各班級開展了“守護天使”活動。即以隨機抽簽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抽到自己守護的同伴(既包括其他學生,也包括教師和家長)。然后,“守護天使”每天都要觀察自己守護的同伴,看看同伴有什么需要關心、照顧和幫助的地方,然后悄悄地送上自己的關照與幫助。這一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地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深情,時刻體會到幫助與互助的溫暖。這是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愛與關懷的傳遞,又使學生、教師、家長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了解,還逐步幫助學生建立了與同伴、教師、家長、社會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思想理念,能夠促進學生彼此知曉、相互包容、齊心協作的良好品德。
3. 讓高年級學生積極進取、愛國誠信
高年級的學生對于社會準則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只有公平合理的,才有必要遵守。所以,要引導他們學會用愛的心態接受社會和人生,并懂得助人為樂、感恩成長,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更為積極進取,并努力成為誠信愛國的人。
據此,學校在五、六年級開展了“文文”志愿小隊的系列活動。無論在開學典禮、家長會,還是在學校的大型活動中,隨處都可見到“文文”志愿小隊員們引領新同學進入新教室、引領家長找到自己的孩子、為低年級的同學打傘提行李等的身影。通過“文文”志愿小隊的系列活動,學生領悟了自己在集體中、生活中、社會中的人生意義。于是,助人為樂、富有責任感等良好的品德漸漸地融入了學生的日常行為。
另外,在每一屆文昌學子畢業之時,學校都會舉行盛大的、以“感恩與成長”為主題的活動,即通過“談成長、領證書、念師恩、謝父母、頌母校、展新愿”等各項環節,融成長反思與感恩師長于一體,既激發了學生確立更高的人生目標,形成愛父母、愛學校、愛社會的美好情感,又建立了他們人生新階段的價值理念。
三、組團文化活動明心書志,獲幸福、共成長
組團活動既是課堂的延伸,也是學生自我組織、自我教育的一種形式。通過參加各類組團活動,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會更多,人際關系也將越來越融洽,能夠讓大家在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中感受幸福、共同成長。
1.明心組團,彩繪心靈
明心組團活動包括“童心彩繪”活動和“舞動心靈”活動,主要活動內容是繪畫和舞蹈。在“童心彩繪”活動中,聽著教師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看著精彩、美麗、奇特的圖片和短片,學生嘗試用打散、融合、壓皺、凹進、撕碎、重新拼裝等方法,完成自己的美術作品。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能感知自我、感知他人,并學會創造,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在“舞動心靈”活動中,教師每周都會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從樂感、氣質、形體、藝術四方面引領學生放飛心靈、遐想憧憬,并思考和感悟舞蹈帶來的靈性和內涵,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得學生在身體的感受中了解了自我內在的思維,從而逐步地達到肯定自我、悅納自我的目標。
2.修身組團,抒志養性
修身組團活動包括“筆墨抒情”活動和“樂韻修身”活動,主要活動內容是書法和音樂。“筆墨抒情”活動主要是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以輕松、有趣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和運筆要領;以經典詩詞、名篇為書寫的內容,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在廣闊的想象空間中領悟文人墨客的情懷與文章詩篇的境界;再配以傳統的民樂,讓學生在和諧而舒緩的氛圍中,逐步地掌握和運用書法中的書寫技能。“樂韻修身”活動主要是指導學生演奏諸如豎笛、葫蘆絲等簡單的樂器,掌握氣息的運用,培養學生手、眼、心、腦等多種感官的協調能力,并利用獨奏、齊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有機會為集體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還能獲得知識,更體會到合作的美妙。各種書法和音樂活動,使得學生在寧靜的書法和躍動的音樂中學會抒情明志、修身養性,以保持平和愉悅的心境、掌握良好的情緒調節,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群體意識,最終促進了學生身心和諧而健康的發展。
3.揚志組團,言志強志
揚志組團活動主要包括“妙語言志”活動和“禮道強志”活動,主要活動內容是中、英文的學習和武術、拳術、劍術的訓練。在“妙語言志”活動中,關于中文方面,既有演講、編輯、撰稿等活動,又有采訪、探究、研讀等活動;關于英文方面,有英文歌謠的誦讀、英文歌曲的演唱、英文情景劇的表演等。通過開展語言類活動,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通過語言交際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愛好和興趣,促成了開放、積極、創新的個性的形成。在“禮道強志”活動中,中國武術、跆拳道、擊劍等運動讓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學習了禮儀、培養了精神氣質,并逐漸把中國武術的精神——“禮儀、廉恥、忍讓、克己、百折不屈”融入自身的發展之中。通過中國武術、跆拳道、擊劍等活動的培訓,鍛煉了學生敏捷靈活的思維、隨機應變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戰勝困難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逐步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奮發向上的執著精神,最終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文昌小學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進行了體驗式的教育,并把德育融入其中,形成了“趣學明理,以文悟道”的教育特色,體現了德育的新思想、新理念。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文昌小學)
(責任編輯:馬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