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期和改革開放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期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明確目標,并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六個方面就未來8年的工作給予了重要部署,成為觀察中國未來發展的風向標。

科學發展觀成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推動了中國快速發展,中國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21世紀后,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日益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有擴大趨勢。2003年春突然襲來的“非典”疫情更是暴露出中國發展存在經濟建設這條腿長、社會建設這條腿短的問題。在2003年7月召開的抗擊非典總結大會上,胡錦濤提出要全面、協調發展的思路。同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的思想。在2007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大上,科學發展觀被作為黨的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列入大會政治報告。十七大以來這5年,中國的發展確實朝著科學發展的方向努力,科學發展的觀念也深入人心。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明確指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中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在大會報告中,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也被列入中國共產黨黨章。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個福音,因為中國特別需要科學發展,能否科學發展是決定中國未來能否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關鍵因素。
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明確部署
小康社會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典籍,經過鄧小平的闡釋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奮斗目標。中共制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里的第二步是到2000年完成小康社會的建設任務。當新世紀鐘聲敲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宣布完成了小康社會的建設任務,中國即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2007年召開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明確部署。經過十六大以來1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扎實步伐,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400美元,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八大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做出明確部署。十八大政治報告首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中國到2020年時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實現收入倍增。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短,任務重。因此,胡錦濤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這個高度出發,十八大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部署。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經濟體制方面,主要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建設的主線,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第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報告指出,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人民民主,并從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七個方面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部署。第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此,必須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為完成目標,報告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四個方面作出了部署。第四,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在改善民生方面,十八大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六個方面給予了部署。在社會體制改革方面,指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第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報告提出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黨代會報告第一次對生態文明做出如此系統地闡述。
此外,黨代會報告還就加強國防軍隊建設、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和平發展進行了部署,這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因素,也昭示著中國未來的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黨的領導
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中國共產黨。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已用事實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高超執政能力。面臨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等諸多考驗和精神懈怠、脫離群眾等眾多危險,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必須保持清醒、保持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展現出了這份清醒、自信和堅定,提出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并從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嚴明黨的紀律,自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等八個方面作了部署。在這個報告里第一次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政黨,實施黨代表提案制,把純潔性建設作為黨的建設主線的重要內容,顯示出未來黨的建設的新思維。
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審議通過了政治報告、黨章修正案,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實現了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交替。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的主體為省部級和大軍區級以上領導骨干,也有一些地市級領導干部以及金融機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領導人員,適當數量的各行各業專家學者和在基層工作的優秀代表;組成人員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平均年齡56.1歲,多數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其中女干部33名,少數民族干部39名,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占95.7%。這是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值得信賴、充滿活力的中央領導集體。11月15日舉行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出了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相信在新一屆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必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迎來更加美好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