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變不離其宗。采訪王一新,“橡膠”、“農墾”是他主要話題。
“過去海南農墾90%以上的職工都是吃‘橡膠飯’,收入低、不穩定。”十八大代表、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一新告訴記者,“如果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農墾就沒有出路。”
海南農墾在海南擁有龐大的土地資源,但長期以來依靠單一的天然橡膠種植業,職工種膠、割膠,處于橡膠產業鏈的最低端,面對一條生產高附加值工業產品的長長產業鏈卻無能為力。2008年,海南農墾以“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為目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初步實現從小農業到大農業、從傳統農場到現代企業的跨越。從依靠吃“橡膠飯”,到用天然橡膠、熱帶現代農業、旅游及旅游地產、金融服務的多元化發展。
在十八大開幕的前兩天,海南農墾與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橡膠輪胎業務兩份協議,這就意味著擁有61年歷史的海南農墾,將從傳統的農業領域走進新型農業與工業共同發展的新天地。海南農墾從吃“橡膠飯”到多元化走路,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生動實踐和縮影。
對此,王一新深感振奮。
“改革的過程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王一新說,現在海南農墾的熱帶現代農業充滿活力,其中畜牧業一項,去年就收入7000多萬元。旅游地產業也欣欣向榮,農墾有了自己的賓館酒店、高爾夫球場、休閑度假場所以及在建的大型商業中心。此外,海南農墾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等大幅提高了農墾資金效益,僅財務公司從2011年12月開業至今,已創造資金效益近億元,正在重組的海南商品交易所近期也將掛牌營業,“這些產業都將成為海南農墾未來的重要板塊,也讓海南農墾的產業得到大調整。”
在進行產業調整的同時,海南農墾的核心產業天然橡膠的發展又有了質的轉變。擁有300多萬畝橡膠園的海南農墾不再是簡單的種植橡膠,而是開始往初加工、深加工、物流貿易領域延伸,從走進云南西雙版納、普洱、德宏等地區建七、八家加工廠,到前往東南亞國家開發橡膠資源,2012年4月成功并購了全球最大橡膠貿易公司之一的新加坡R1公司,海南農墾的橡膠貿易營銷網絡已遍布國內外主要橡膠目的地。
此外,海南農墾還與中國醫藥集團簽約合作,利用海南農墾天然橡膠濃縮乳膠為原料發展大量醫療領域的手套、安全套、各種醫用軟管等;11月6日,海南農墾又與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簽署《關于橡膠輪胎業務的合作協議》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與海南省農墾集團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海南農墾的天然橡膠產業向產業鏈下游邁出一大步,是歷史性的跨越。”

王一新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海南農墾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就是調整產業機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鮮活案例和縮影。
記者感受到,不僅在十八大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歷屆的全國“兩會”上,對海南橡膠和農墾的發展,王一新一直在不停地思索和探討。
“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海南農墾的話題,也是海南全省、全國的話題。”王一新深有感觸地說,擁有海南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的農墾在發展中也在考慮如何繼續釋放經濟潛能和活力,成為海南省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他期待,海南省委省政府能從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出發,真正把海南農墾納入全省經濟一體化部分,盤活農墾現有的土地資源,把部分重點開發區和項目放在農墾的土地上建設,并利用農墾資源進行融資解決海南省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把海南農墾作用更大發揮的同時,也推動農墾的各個項目落地,同步發展。
“如果把海南農墾擁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的土地文章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好,海南經濟翻番不是沒有可能。”王一新表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期待海南省和海南農墾在這條路上能走得更順,為國家的整體戰略部署和發展出一份力。
王一新說,在十八大報告里,對于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很多的思路和要求。海南農墾通過前幾年的改革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一些進展,接下來要繼續深化改革,不斷解放思想,才可能進一步激活農墾的生產力,讓農墾的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王一新告訴記者,十八大報告堪稱盛世華章,通篇浸透著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執政黨的成熟和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對世界對未來的責任擔當。接下來的是,8000多萬共產黨人如何重新找回當年的延安精神,齊心協力踐行好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各項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分子,當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做起,不負共產黨人的信仰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