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這是中共中央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出的三大政治愿景與目標。
“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提出建構兩岸政治關系的重要政治主張,也是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第一個政治愿景。目前中央關于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先易后難、先經后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但兩岸關系的發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簡單、容易的問題上,不能局限在經濟或事務性問題上,而且必須面對最艱困與最艱巨的政治問題。況且,兩岸關系的發展到一定程度,政治問題不解決,兩岸關系就無法向前發展,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進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雖然兩岸都認同“先經后政”的原則,但不能固守這一原則,需要“亦經亦政”,“政經并舉”,“逐步破解政治難題”是兩岸共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國家尚未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系的安排是一個非常復雜、艱巨的過程與任務,中央并沒有訂出明確的時間表。目前,海峽兩岸對兩岸政治定位有一定的共識,均認同“九二共識”,即法理上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即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雙方的認知差距在于,臺當局或馬當局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強調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實際上就是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而大陸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顯然,兩岸政治上的這種認知差距,在現階段還找不到一個新的、更好地定位兩岸政治關系的方案。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將會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長期不斷的探討、博弈甚至較量與斗爭,并將貫穿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時期。
第二個政治愿景是“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盡管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是新主張,早已提出,但作為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三大愿景之一,寫入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岸“商談”建議,則彰顯了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政治意義,成為中共中央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目標之一。從理論上講,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符合兩岸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應為各方所樂見。但在兩岸政治現實下,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置于區域政治格局下,問題就要復雜得多,就會有外部因素的強烈干擾與影響。馬英九早在2008年選舉時就提出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但后來卻逐步放棄這一主張,對大陸的主張與建議消極應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認,美國對馬當局幕后強烈施壓與反對是關鍵原因。
除了這一重要外部原因外,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與兩岸政治關系聯系在一起。兩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政治仍處于對立狀態,尤其是臺灣當局一直視大陸為臺灣的最大軍事威脅,在現階段要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非常困難的。但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長遠看,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則是必要的,也是海峽兩岸的共同責任與義務。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第三大政治愿景是“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中共中央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制度化建設的重要主張,即“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十八大報告對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基本主張未變,但在具體措施上與策略上則有所調整,不再以“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為前提與條件,而是直接主張“協商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可以說,協商與簽署和平協議已成為中共中央對臺基本政策與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重要政治主張與目標。
可以說,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三大政治愿景與目標,是對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長遠規劃與設想,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在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盡管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挑戰,但卻是兩岸關系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任務,需要海峽兩岸社會各界做出長期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逐步實現這一愿景與目標,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前景,開創中華太平盛世,為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與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