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中考各類現代文閱讀考查中,作品感受類試題已經屢見不鮮。從題型上看,提出建議類考題已成為考查考生對文章的綜合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歸納能力的熱題。除了在記敘文(包括散文和小說)中占有一定比例外,有時在議論文和說明文中也會有此類題型出現。
從2011年中考現代文閱讀考查的試題類型中可以看出,大多數題中都會有作品感受方面的聯想遷移、提出設想、表達創意等方面的無標準答案的開放性試題。一些創新的、考查考生閱讀能力與學習方法的題目會時有出現。
此類問題的提出,往往有比較強的綜合性,要求考生或結合原文,或從作者的角度,或結合自己的經歷提出建議,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回答問題的思路就必然有變化。如果考生不從問題的本身出發,就會導致答題時出現“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這一類題的考查,往往更關注考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考生如果解說不到位,不清晰,也會造成失分。所以,對待此類考題,考生不但要做到審題細致,答題時,也應該考慮周密,斟酌語言,這樣,才能做到答題萬無一失。
應對策略
一、復習策略。
1.仔細地、分文體地提煉現代文閱讀中提出建議類的考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2.分層遞進。科學的復習思路是先進行單項的復習,再進行文體的、綜合的復習。單項的復習就是從“通用的閱讀能力”的角度,對閱讀能力的基本點進行一個一個的復習,它們包括要點概括、內容解說、聯想遷移、自由欣賞、發表見解等基本點。先將這幾個基本點復習透,然后進行記敘文閱讀、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散文閱讀、小小說閱讀、寓言故事閱讀和淡化文體閱讀的復習。同學們通過這樣的訓練,讓自己具備快速把握文章內容主旨的敏銳感覺和能力。
3.訓練語言。用準確的、高度概括的語言回答概括題。用準確的、簡潔明了的語言回答解釋題。用準確的、層次分明的語言回答道理題。用準確的、生動簡練的語言回答想象題。用準確的句式、規范的語言回答賞析題。
二、答題策略。
現代文閱讀中的提出建議類考題,需要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考慮。同學們要聯系的“實際”也是多種多樣的,或學習實際,或個人實際,或社會實際,或生活實際……無論是提出觀點、體驗方面的建議,還是對文中具體說明內容的建議,都要按照題目的要求,聯系某方面的具體實際。總之,要應對這類試題,同學們既要有生活積累,又要觀點突出、感受獨特、善于出新,這樣才能答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同學們做題時,首先可從略讀、瀏覽的角度出發,重點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迅速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就閱讀的個性化而言,同學們還需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等思考清楚,重視多角度、有創意地概括你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的對事物的正確認知。
真題解析
一、(2011年四川省廣安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端午的鴨蛋(節選)
□汪曾祺
A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材料鏈接】
材料一: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對不少人來說,“吃”成了過傳統節日的主要內容,好像吃了某一節日的特色食品就算過完這一節日了。特別是每個傳統節日前夕,商家為了推銷節日食品,大肆炒作,為“吃”推波助瀾。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觀圓月,重陽賞菊花……在中國古老綿長的文化書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卻擁有一種相同的文化情懷。但與此同時,外來的文化和風俗在華夏大地上席卷開來。雍容的西方情人節——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讓人們忘卻了七夕“鵲橋相會”的浪漫故事;狂歡的圣誕節——圣誕樹和震撼的音樂讓人們丟棄了火紅的燈籠……
請你就如何保護傳統節日提出兩點建議。
解析:本題要求考生提出建議,事實上是對考生綜合理解文章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考查。題目中明確說明要“就如何保護傳統節日”來提建議,考生就要從這個角度切入。結合材料及文章內容可知,目前的狀況是人們傳統節日意識薄弱,考生在答題時就要從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入手。答案示例: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舉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學校可加大對傳統節日等知識的傳授力度。
二、(2011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塑料袋—20世紀人類
“最糟糕的發明”
①100多年前的某個10月24日,奧地利人馬克斯?舒施尼發明了塑料袋,這種包裝物既輕便又結實,在當時無異于一場科技革命。從此以后,人們外出購物時頓感一身輕松,不需要攜帶任何東西,因為商店、菜場都備有免費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夢也沒有想到,到塑料袋百歲“誕辰”紀念日時,它竟然被評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產的,處理這些白色垃圾很多時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溫焚燒。據科學家測試,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爛,并且嚴重污染土壤;而焚燒所產生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同樣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個形象的說法,說如果把人們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蓋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幾件“白色外衣”。一時間,“遠離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事實上,要在短時間內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現實的。積極的態度是依靠科技進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結合的辦法去解決。工業包裝膜、商品包裝袋(膜)用后較干凈,應作為主要回收利用對象,分類收集再生利用,這在國內外都已有許多成功經驗。而對于那些量大、分散、臟亂、難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經濟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裝袋,則應該使用可降解塑料生產。
④然而環保意識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樹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因為它的確有它的便利之處;另一方面,許多消費者認為,塑料袋是免費贈送的,不花錢的東西不用白不用。針對這種情況,1989年7月起,美國近半數的州實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還原處理的食品塑料包裝袋上市。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產這種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則實行《塑料袋課稅法》。
⑤這些法律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愛爾蘭為例,自從征收塑料袋稅之后,全國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與此同時,各國都加強了對可降解塑料包裝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開發塑料回收利用技術的力度。舒施尼那項“最糟糕的發明”將以一種全新的形式繼續為人類造福。
(選文有改動)
結合選文并聯系現實,請你說說我們在對待這項“最糟糕的發明”的時候,可以采取哪些積極的態度。
解析:本題雖沒有明確要求考生提出建議,但“可以采取哪些積極的態度”就是要求考生針對如何對待“最糟糕的發明”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考生通過思考,很容易得出結論:應該遏制最糟糕的發明帶來的危害,只要從這個角度回答就是正確的。答案示例:控制使用量,加大開發塑料袋回收利用技術的力度;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還原處理的食品塑料包裝袋上市,控制生產這種塑料袋的原料;加強宣傳,樹立環保意識,盡量少使用塑料袋;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對可降解塑料袋包裝材料的研制。
專題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兩種花的斗爭
□程 剛
埃塞俄比亞山區里有兩種花,一種叫印答花,一種叫簡安花。這兩種花雖然生長在同一片區域里,但卻是一對冤家。
當地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個現象:印答花和簡安花如果離得很近,簡安花便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葉片枯黃,就像瀕臨死亡狀態一樣,許久開不出一朵花。而印答花則相反,它會快速生長,不久便在花頂尖開出一朵巨大的花兒,美麗無比。但可惜的是,印答花的美麗并不能持續多久,在許多清晨,當地人都能看到一朵巨大的印答花折斷在地上,漸漸枯萎死去。而此后,簡安花則開始恢復生機,然后開花。當地人迷信傳言,這是簡安花采用了特殊魔咒打敗了印答花。爾后,它在神靈的保佑下,漸漸恢復過來并開出美麗的花。顯然,這種迷信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一位大學植物學教授經過反復研究后,解開了這個謎:一株印答花和一株簡安花相距很近時,它們根部有限的水資源成為生命之本。
印答花有著非常發達而敏感的根系,當它感覺簡安花因為生長也在不斷汲取水分時,便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這種恐懼致使它無限制地生長自己的根部,瘋狂攝取任何一點水分。因為水分全都被它吸了過來,簡安花生長所需不足,因此一點一點枯黃。而此時的印答花,則因為水量充足而瘋狂生長,可它要為此付出代價,因為水分充足導致花開太大,再加上山區里晚風巨大,還有它那枝莖因為水分充足也變得十分嫩脆,搖擺幾下后便承受不了而折斷。失去了花兒的印答花對水分的需求自然變小,而此時,堅強十足的簡安花則有了充足的水分,漸漸緩了過來,并快速開花結果。
印答花為了爭水,最終害了自己,而簡安花雖然遭遇了不公,卻能堅強而韌性地活著。兩種花爭斗的結果必須引起我們的思考,印答花的折斷告訴我們,面對競爭,許多人會因為急切而產生扭曲心理,這樣往往害了自己。簡安花的最終開花則告訴我們,就算我們在競爭中遭遇再大不公,都要堅強地走下去,一定要相信人間自有公道。
(選自《讀者》2011年第22期)
請結合文章說說當一個人遇到競爭,遭受不公待遇時該怎么做。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墻
□梅 苑
當我第一次穿過這條僻靜的小徑時,我就非常喜歡它了。我愛上它的寂靜,愛上那一大片綠綠的田野,和那一望無際的天空。
以后,每一個早晨與傍晚,我都要走過這條僻靜的小徑。每次我躑躅(zhí zhú,徘徊)在途中時,總覺得這是我一天中最歡愉寫意的一段時光。因為我可以拋開一切凡俗的瑣事,可以灑落滿腔郁悶,把思想放縱成一匹野馬,讓它恣意馳騁,躍過綠綠的田野,躍過人與人組合的世界,躍進藍藍的天空,融入純凈思想的領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時多得使人無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無法拒絕。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韻律,正如郁悶,是組合一個“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過多的郁悶,總會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問:活著究竟為了什么?為了些什么?為了抖落這些茫然的情緒,有時必須把思想的羽翼放縱,讓它隨意翱翔在蒼茫的太空。讓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暫。讓我把一切郁悶幻化成飄忽的白云,飄遠,飄散。
已忘了哪一個日子,這條僻靜的小徑突然砌起了一堵墻,一堵厚厚的、紅紅的、高高的、堅固的墻。隔開了那一片綠綠的田野,截斷了自然與我的吻合。我無法再將思想放縱成一匹野馬,因為它無法躍過那堵墻,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紅紅的、堅固的墻。
每天,我得在墻的陰影下走過,仿佛走在一條狹窄的暗道。看不見耀眼的朝陽,看不到綠綠的田野和那一望無際的天空。這條小徑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靜,因為有些人喜歡這堵墻,這堵陰陰暗暗而能躲避陽光的墻,所以,這小徑變成一條普通的小路。為了避免阻礙交通,我再不能挪著極慢的步子躑躅,只像過往的行人一樣匆匆來去。于是,這一段原屬于歡愉的旅程,頓時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這原是一種微妙的意覺,我驟然由此領悟到善惡、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時我們無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說這堵墻是自然的破壞者嗎?然而,它卻是時代的產物,它能替一些求庇護的人,擋住刺目的光線。墻又是時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有人的地方,必須有墻。墻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區。墻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進步繁榮的都市,你能否認這句話的真理嗎?然而,世界上許多罪惡的事,都在墻的陰影下產生,你又能否認嗎?因此,你說:墻是庇護人類,還是縱容罪惡?
從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惡相距的微少,少得無法用真理去衡量。何況,真理也不是絕對的,都隨著人類的思想而轉移,正如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判墻的善惡。有時,你以為最美好不過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完美。你最欣賞的人物,可能在別人眼中充滿瑕疵。因為美丑、善惡、得失,還沒有一定的標準界線,多少要摻入一些主觀。所以,我們無須要求別人符合自己,也無須勉強自己去適應別人,這都是非常不智的,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獨特?然而,人類就這樣奇怪,總喜歡要求別人來符合自己,也喜歡委委屈屈地適應別人,這是一種多傻的行為。像殺人吧,算是一種最罪大惡極的舉動,但在戰場上,殺人卻是一種英雄的表現。又如眼前這堵高高的墻,有人喜歡墻下的陰暗,而我卻怪它擋住了那充滿生命力的陽光。
墻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是人類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墻。幸而墻是一種有形體的實物,我們隨時建筑,又可以隨時拆毀。因此,墻只能發揮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貽害。然而,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無形體的墻,使我們束手無策,因為它建筑在人類的心里。這些墻,又比一切有形體的墻更厚、更高,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截開了無數個原該吻合的心靈。他們把墻作為一種庇護物,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墻,又不愿意在墻上開一個窗,窺視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墻內猜測墻外的變動,在墻內估計別人的用心。這樣,人與人之間怎不會發生誤解、仇視、紛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怎不會拉得更長,更遠?
墻原是人類不可缺的東西,但建筑在人類心里的墻,卻是一堵絕對多余的障礙物。正如我認為這僻靜的小徑,無須要建起這一堵高高的墻。
(選自《梅苑作品選》)
許多無形的墻,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請你就如何“拆毀”這些無形的墻,提出自己的建議。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鯨魚集體自殺之迷
□歐陽軍
我們有時可以從電視里看到這樣的場面:退潮后的海邊淺灘上躺著鯨魚的尸體,就像擱淺的船一樣。沒有誰在驅趕,也沒有誰在捕撈,鯨魚為什么會自取滅亡地離開大海呢?而鯨魚大規模地沖上海灘集體自殺的現象就更令人驚奇了。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灘上曾經發生250條鯨魚擱淺的悲劇。鯨魚為什么會擱淺自殺呢?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多認為是與它的回聲定位系統有關。
鯨魚辨別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鯨的眼睛與它的身材是極不相稱的,一頭巨鯨的眼睛只有一個小西瓜那樣大,而且視力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內的物體。但是它們具有一種天賦的高靈敏度的回聲測距本領,能夠發射出頻率范圍極廣的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即反射回來,形成回聲。鯨魚就根據這種超聲的往返來準確判斷自己與障礙物的距離,定位的誤差一般很小。
對鯨魚“自殺”現象的一種說法是:當鯨魚靠近海邊,向著有較大斜坡的海灘發射超聲波時,回聲往往誤差很大,甚至完全接收不到,鯨魚因此迷失方向,從而喪生海灘。
動物學家們曾經在一群逆戟鯨的耳內發現了許多圓形昆蟲。研究人員認為,耳內寄生蟲可能是使一些鯨魚擱淺的禍首,它們迫害了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使鯨魚不能正確收聽回聲而誤入歧途。但是,有些鯨卻并非如此,如一角鯨經常有不同的寄生蟲,但這并未干擾其航行。
環境污染也曾被認為是造成鯨魚擱淺的原因之一。科學家對鯨魚進行解剖時發現,由于環境污染,絕大多數死鯨的氣腔兩面紅腫病變,很可能是由于其定位系統發生病變,使它喪失了定向、定位的能力。由于鯨魚是戀群動物,如果有一頭鯨魚沖進海灘而擱淺,那么其余的就會奮不顧身地跟上去,以致接二連三地擱淺,造成集體自殺的慘劇。
還有科學家認為鯨魚集體自殺是由于水下爆炸、軍艦發動機和聲吶的噪音引起的。他們在分析了一系列的鯨魚集體自殺事件后,發現了其中的巧合:幾次發生鯨魚自殺事件時,附近都有軍事演習在進行。研究人員認為,軍艦聲吶和回聲探測儀所發出的聲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會使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發生紊亂,這是導致鯨魚集體沖上海灘自殺的主要原因。
對鯨魚的自殺之謎,有著如此種種的推測。科學家對鯨魚的基本生物原理及其環境進行更多的研究后,會做出進一步的分析與判斷。目前來說,保護鯨魚的人們所能做到的,只是盡量把擱淺的鯨魚拖回大海,使它們繼續自由自在地生活。
(選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7期)
由于人類捕殺、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等原因,鯨魚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急劇減少。人類如果不采取保護措施,用不了多久,鯨魚將從海洋中消失。結合本文內容,請你就人類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保護鯨魚提幾點建議。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當全球囊中羞澀的時候
□鄭若麟
最近幾年,“主權債務違約”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詞,因為這很有可能涉及全球性的下一輪危機爆發的焦點。而且這一危機可能并不太遙遠:法國預測機構認為,下一輪全球地緣政治的大危機,其核心就是主權國家債務違約。
對于“危機派”來說,希臘暴露的問題,更像是一棵“遮擋住森林的樹”。“森林”,即很多可能同樣存在著“希臘病”的歐美國家,其預算赤字和負債率均高達危險的程度。當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囊中羞澀的時候,將會發生怎樣的情景?
“國家不會破產。”這句著名斷語是花旗銀行前總裁沃爾特?瑞斯頓在20世紀70年代末所說的。他話音未落,80年代一批南美主權國家便相繼宣布破產。幸好其規模對于華爾街來說尚不算太大,包括花旗在內的諸多大銀行均與之擦肩而過。然而這次被指債務遠遠超過其收入和資產的主權國家名單卻令人脊背發寒:葡萄牙、西班牙……隨后可能是英國、美國。問題在于,企業資不抵債時便會破產,破產的結果就是企業消失,也就是企業會死亡。但國家卻不會消失、死亡。那么當國家破產的時候,怎么辦?
20世紀80年代,羅馬尼亞曾陷入巨額債務困境,當時齊奧塞斯庫決定如期歸還高達90億美元的國債。國家還債最直接的方法是大幅增稅。齊奧塞斯庫的做法使社會陷于極度貧困,最終導致了一場革命。今天幾乎所有債務國家都不可能通過這一手段來提高收入,增加自己的還債能力。特別是在發達的民主國家,由于選舉壓力,任何一個執政黨都不可能以增稅方式來提高國家收入用于還債。同樣也在選舉壓力下,通貨膨脹、降低公眾收入、緊縮開支等一系列手段也將遭到選民的絕對反對而很難被采用。希臘公眾對政府的全面緊縮政策反應極為激烈,連日罷工并上街示威,就是一個證明。
目前民主國家普遍采取的方法,一是欺瞞公眾,一味聲稱“危機已經過去”;二是繼續大量舉債,而將償還債務的義務蓄意推給下一屆政府,其后果就是經濟增長乏力、通貨緊縮、失業增長……
當然,如果經濟從此強勁復蘇、財政收入大大提高,是可能扭轉這一危險前景的。事實上,目前除了希臘,其他有潛在債務違約可能的國家還都享有很高的信譽國家的評級。然而,僅以美國為例:過去6個月美國財政收入為3100億美元,但支出卻高達7800億美元,債務問題在繼續惡化而非好轉!最悲觀的專家估計,美國全部債務(國家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高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75%。而1929年全球大危機時,美國國家債務也僅為250%……一旦危機真正爆發,就將出現一大批主權國家違約現象。
19世紀時,強國對失去支付債務能力的國家的方法,就是入侵、掠奪。1882年英國入侵埃及、1876年入侵土耳其,美國1890年入侵委內瑞拉、1915年入侵海地都是例子。但今天不要說欠債的是軍事強國,即使是弱國,使用軍事手段也不再可能。那么如果主權國家無力償還債務時,會發生什么情況?這令全球經濟學家們頭痛。
中國目前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之一。主權國家債務違約如出現在美國,就意味著中國的巨大損失。盡管今天還沒有任何人對美國的償還能力提出任何疑問,美國國債甚至還被追捧……但是,由于涉及的利益太過巨大,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繆。
(選自《視野》2011年第15期,有刪節)
文章最后說“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繆”,我們該怎么做?請你提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