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檔案:林咸明,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副院長、附屬第三醫院(中山醫院)副院長,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針灸推拿學)后備學科帶頭人,首批浙江省中青年臨床名中醫。
近日,甘肅省衛生廳官網關于41名醫務人員經過9天培訓,打通任督二脈的報道引起了民眾關于任督二脈的熱議,有迷戀武俠的網友憧憬道:“這么牛的能打通任督二脈?為什么不普及開來?讓我們所有的人都能飛檐走壁!那時候我們就是世界強國了。”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隨后在其微博上回應。他表示,人們從小受武俠小說的誤導,認為打通任督二脈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此大家對通過練習“真氣運行學”打通“任督二脈”提出質疑可以理解。但從中醫上來講,打通任督二脈只是讓氣血更加通暢,并不是什么武功絕學。
那么,“任督二脈”是否真實存在?“打通任督二脈”到底會對人體起到怎樣的作用?能否通過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測出來?本刊記者采訪了浙江中醫藥大學副院長林咸明教授。
任督二脈確實存在
中醫認為:任督二脈的確存在。任督二脈是中醫“經絡”學說的一部分,“經”是以神經體液為主的傳導系統,“脈”是以血管為主的循環及運輸系統,“絡”則以小血管及微循環為主。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任督二脈為陰陽諸經之綱領。任脈,下起會陰穴,沿腹內向上經前正中線到達咽喉部,再向上環繞口唇,經面部至承漿穴。因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督脈,下起長強穴,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齦交。因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陽脈之海”。任督二脈是各經脈中最重要的兩條,人體所有的穴位皆圍繞著這兩條經脈轉。任脈主外,通大腦,全身的神經皆是任脈;任脈主氣、血、力,任脈為從頭到腳涵蓋全身的神經網絡;督脈主能量,向大腦提供所需的養料和氧氣,通五臟六腑。根據古代中醫醫書記載“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
平常心對待打通任督二脈
林教授介紹:是否打通任督二脈有不同的概念標準,普通讀者應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科學對待,理性應對。
★中醫認為:正常人的任督二脈本身就是通的
從中醫學來看,正常人體的任督二脈本來就是通的,只要是個健康的人,這些經脈都是通的,如果不通,人就生病了。因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人體各項機能正常,經絡就是通的,任督二脈自然也是通的。
★氣功學認為“打通”任督二脈后,人能自主控制氣血流通
從氣功所說的小周天來看,打通任督二脈也不是非常難的事情,經過運功練習,的確可以使本身就通暢的任督二脈得到更好的運行,就是人的氣血能在任督二脈中自由行走,形成一個循環。“打通”任督二脈,也就是達成了陰陽平衡,使人體感覺氣血更加通暢,但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體驗不同,控制氣血運行的體會不同,只能說是一種感覺,沒法用醫療器械判斷。打通任督二脈的主要功效在于促進循環,屬于養生保健功能中的一種,如報道中學員所說“疾患明顯減輕或痊愈”是不合理的。
★文學中的想象不能當真
打通任督二脈之所以讓大家覺得這么玄乎,是在于以往武俠小說中虛幻的概念,讓人聯想到金庸小說中高深奇異的武功絕學,因而覺得夸張神奇,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就能產生像武俠小說中那種脫胎換骨和力大無窮的奇效。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神秘,與此相關的傳說,是作家有意識的想象。這是人們頭腦中對任督二脈功能夸張的想法,但是文學作品中的想象不能當真。所以如果說“打通”任督二脈有奇效,不吃藥就能包治百病就明顯夸大效果了。
據了解真氣運行法創始人李少波本身就是一名中醫,李少波推廣真氣運行時,明確表示這種方法只是眾多養生方法之一,人們可以選擇練習,他本人在世的時候,也從未宣傳過練習真氣運行法就可以包治百病。
打通經脈治療疾病是中醫常用的療法
中醫有許多神奇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對經絡的認識,針灸和按摩都是基于經絡學。學習中醫經絡理論、修煉養生功法,的確可以暢通經氣,緩解勞損、亞健康等癥狀,主要作用是在保健,對質的病變起效很難。另外,中醫講究“一人一方、一人一法”,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不能過度渲染,更不能神化,否則對大眾會帶來誤導。
在中醫學針灸里,經常涉及到任督二脈的穴位,比如治療婦科的不孕不育等疾病,都從任脈上的穴位著手。任脈主陰,督脈主陽,使用針灸穴位療法或用藥后,人會有癥狀緩解改善。一般來說,這就是經脈通了。
在調理亞健康或者治療高血壓等廣泛性疾病時,也經常涉及到“通任督”的情況。身體一些婦科病、失眠、頸椎、腰椎、消化道功能紊亂等方面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氣血運行表現在穴位上,中醫根據這些穴位表現出來的疾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以起調節作用。當然治療效果也看穴位配位和醫生水平。
經絡養生保健方面比如刮痧、捏脊、足療等,可以防病,強身壯體,調節或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
專家教你運用經絡養生
任脈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神闕、關元、氣海等,神闕即肚臍處,有健脾、補氣、活絡、安心神的功效。關元在臍下3寸處,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頻數、遺尿、遺精、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月經過多等。氣海在臍下1.5寸,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后出血、疝氣、遺尿、泄瀉、便秘、水腫等。
另外,常被人提及的足三里則在足陽明胃經上,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是個保健穴,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瀉、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膝脛酸痛,消化系統疾病。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辦公室一族最適合叩打足三里穴。另外,古人習慣以艾灸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癲狂等神志病。
對于生活中常見的疾病,林教授指出了一些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
高血壓:夏季情緒容易激動,高血壓患者更要預防情緒激動,血壓驟升。一旦發生意外,可掐壓手掌心橫紋中第二三掌指關節后掌骨間的勞營穴,可使血壓下降。平時可堅持按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腳心的地方,每天可以堅持燙腳,燙完腳之后按揉腳心涌泉穴,每只腳按摩3~5分鐘,輪流3次,可以補腎陰,從而達到降血壓的效果。還可以揉曲池穴降血壓,先用右手再換左手先后按揉肘關節處曲池穴,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可清熱、降血壓。
失眠:由于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人患有失眠癥,而他們又很少有時間去醫院接受專業治療,這時候按摩穴位就可派上用場了。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失眠的原因主要為臟腑機能紊亂,尤其是心的溫陽功能與腎的滋陰功能不能協調、氣血虧虛、陰陽失調等,改善失眠癥狀。睡前半小時以耳朵上方神門穴為中心把耳朵搓熱,每只耳朵按摩3~5分鐘,輪流3次。另外,晚上洗腳過后,以拇指按揉足心涌泉穴各90次,有強腎調肝安眠作用。
緊張性頭痛:現在人生活工作學習壓力大,經常出現緊張性頭痛。對此,可按揉頭后風池穴、耳尖上方的耳尖穴。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位于頸部耳后發際下凹窩內,主治感冒、頭痛、頭暈、耳鳴等。
林教授提醒,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自己進行按摩保健前最好到正規醫院請教專科醫生,辨清個人體質,認識常見保健穴位的具體位置,體驗專業醫生按摩的力度和手法,以便更好地進行自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