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期是在夏季,天陽下逼、地火上騰,夏令酷熱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來之時,因為剛剛過了梅雨季節,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水濕之邪侵入人體,造成發熱纏綿,產生疰夏。受“疰夏”所苦的人通常全身疲軟、四肢倦怠,胃口不好,時常想睡覺,嚴重時會惡心;也有些人會越顯清瘦,或者出現體內、體表發熱的癥狀。因此,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苦夏”。
其實,這也是一種季節病,一般小孩、老人與體弱女性會表現得更明顯。
哪些人容易苦夏
如果你總覺得疲勞乏力、心煩頭暈,甚至食欲減退,不想進食。那說明,你被“苦夏”纏住了。
中醫研究,兩種體質的人比較容易患疰夏,而且表現也不同。一類人氣陰兩虧,素來體虛,如果換上疰夏,會感覺疲倦乏力、多汗心煩、經常口渴。這樣的人脈象細弱,還容易持續低熱,失眠多夢,迅速消瘦。
另一類人暑濕困脾,容易被夏季的濕氣影響,造成水濕困疲。如果患上疰夏, 會表現得手腳困重、頭暈惡心,甚至上腹部漲悶,還很嗜睡。
疰夏一般自立夏發生,到立秋自行愈合。可別小看疰夏,部分病人逢暑必發,嚴重的話會導致中暑,苦夏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難言的痛苦。所以,立夏以后,不妨通過穴位按摩和中藥調理來預防疰夏,讓這個夏天告別苦夏。
【預防篇】
A穴位按摩
足三里
這是胃經上的穴位。俗話說:“常按足三里,賽食老母雞。”它有eNJVHdA1DfLUcxiL1zcRfw==健脾、溫胃、溫陽、利尿、止瀉之功效,是保健的關鍵穴位。
取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手法: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做按壓動作,每次5~10分鐘,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感。
三陰交
這個穴位是健脾的關鍵穴位,有助于增強體質,體虛的女性要特別留意。
取穴:該穴位位于內踝突出骨頭往上三橫指寬的凹處。
手法:有空常按摩,每次5分鐘。用力按,有種酸痛感。
B飲食調理
飲食上也要以健脾利濕為原則。比如米仁、綠豆、冬瓜、西紅柿、黃瓜、蓮藕。
葷菜以清淡為宜,想吃肉,就選鴨子;魚類里推薦鯽魚,有利濕功效。
C中藥調理
取黨參15克、五味子5克、麥冬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青皮6克、甘草5克、神曲15克,用冷水浸泡,先大火煮沸,再改為小火煎煮20~30分鐘,然后飲用。
一天兩次,連續一個星期,可有效預防疰夏。
D睡眠
立夏以后日長夜短,每天中午時分要進行午睡,補充睡眠,使下午精力充沛。
午睡時,不要對著電扇與空調風口。
E其他
要適當運動,出點汗,可以改善內分泌,加速代謝,增強體質。
房間要注意通風,經常開空調的房間,要注意定時開窗通風。
【治療篇】
疰夏雖然不會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不過對于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年輕人來說,一年中四分之一時間吃不下、睡不香、無精打采,要精力充沛地勝任工作恐怕也要打個折扣了——因此,尤其需要積極治療。
如果入夏后你經常低燒、消瘦、食欲極差,這說明你患上疰夏,請去醫院讓專家幫助你安然度過這個夏天。
如果出現疰夏癥狀,不是特別嚴重的話可以通過食療來治愈。
黨參茯苓白術鯽魚湯
取黨參、茯苓、白術各10克,再加甘草3克,加水煮沸,放著備用。取鯽魚去內臟,用油煎煮,加入料酒、蔥、姜,然后倒入剛才的中藥,做成一鍋黨參茯苓白術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