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剛(1974- ),男,河南信陽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 要:基本的構成要素、現實的組織方式、自身的鮮明特點、獨特的功能和作用使文化動員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在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積極探討文化動員,對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提高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系統;文化動員;文化軟實力;組織方式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6-0056-05
“動員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動員主體通過各種形式的高強度的宣傳、發動、組織工作,以促使特定對象形成或改變一定的價值觀念、態度與期望,從而產生持續性的參與行為或其他預期行為的過程”[1]。從系統論的視域看,動員本身是一個大系統,而文化動員則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它有自身的構成要素、組織方式和鮮明特點,并發揮著自身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戰爭或危難時期,軍事動員、政治動員和精神動員顯得尤為必要;而在和平建設時期,文化動員和經濟動員的價值則愈發重要。在大發展和大調整的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頻繁,文化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文化動員在凝聚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國際影響力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動員的基本內涵
系統和要素既對立又統一。要素是構成系統的必要因素,是系統最基本的單位,因而也是系統存在的基礎和載體。系統是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整體,是要素的歸宿。文化動員系統包括文化動員主體、文化動員客體、文化動員介體和文化動員環體等基本要素。
1.文化動員主體
文化動員主體是文化動員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文化動員主體在文化動員活動中處于主導性地位,擔負著對文化動員活動的設計、實施、檢查、總結和重新組織新過程的任務。文化動員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決定于文化動員主體的結構情況,決定于文化動員主體組織及其成員的素質,決定于文化動員主體如何實施管理。可以說,文化動員主體這一要素是文化動員系統關鍵性的因素。主體可以分為個體主體和組織主體。個體為主體的文化動員活動往往是傳統權威動員的一種活動形式;現代化的文化動員主體一般是社會組織,這是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成員參與擴大的必然結果。在當代,只有極少數的文化動員是由處于主體地位的個體權威發動和組織的。
2.文化動員客體
文化動員客體是文化動員活動的參與者和組成者,是文化動員過程中文化動員主體的活動對象。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在文化動員活動中被當作行為對象的被動員者。但是,用動態和辯證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考察,在文化動員過程中,文化動員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文化動員活動的行為對象,從而轉化為文化動員客體。二是文化動員的環境、內容和方式等其他要素。在文化動員過程中,這些要素只能充當動員主體的行為對象,而成為動員客體。客體也有組織客體和個體客體之分。越是集團化的組織客體,其文化動員的難度和需要就越小;而越是個體化的個體客體,其文化動員的難度和需要就越大。因此,對于處于個體地位的客體進行的文化動員活動往往更有意義。可以說,文化動員客體一般是無組織的個體,同時也包括作為客體的社會組織。作為個體的文化動員客體主要是與文化動員活動相關的社會成員,這些相關社會成員往往帶有分散性和無組織性。文化動員能否順利開展乃至最終成功,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大多數成員思想和行動服從情況和配合程度,而這又最終取決于文化動員活動的客體結構和客體素質。
3.文化動員介體
文化動員介體是指文化動員主體對文化動員客體進行動員的策略、方式和途徑的總稱。文化動員介體在文化動員系統中起著黏合劑的作用,通過連接文化動員主體和文化動員客體,凝聚、塑造并直接決定文化動員系統的結構。特別是文化動員方式的選擇和運用將決定著文化動員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文化動員介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系統論中,系統介體包括系統內容、系統方法和系統目標,因而,廣義的文化動員介體包括文化動員內容、文化動員方法和文化動員目標。文化動員內容和文化動員目標是文化動員本質的直接反映,文化動員一刻也不能脫離文化動員內容和目標的制約,正確的文化動員內容和目標是成功進行文化動員的前提和條件。而文化動員內容和目標從根本上取決于文化動員的原則和方法,文化動員方法規范文化動員內容,文化動員原則把握文化動員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文化動員的方法介體具有重要價值。
4.文化動員環體
環體是指環繞在主體周圍并給主體以某種影響的客觀現實。文化動員環體則是指文化動員活動、行為發生和發展的場所、環境和條件的總稱。也可以說,文化動員環體是指影響文化動員的一切外因的總和。具體來講,這些文化動員的環境和條件來自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事物的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是外因對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也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進行文化動員活動的過程中,人們必須認真分析和研究文化動員活動的場所、環境和條件,努力適應和改造文化動員的外在環境,以提高文化動員的效率,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文化動員的組織方式
在系統論中,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也就是各要素之間在時間或空間上排列和組合的具體形式”[2]。文化動員方式是文化動員主體為實現特定社會目標而對文化動員客體進行的并具有能動性影響特點的手段和方法。在文化動員系統中,文化動員方式是連接文化動員主體和文化動員客體的中間橋梁和紐帶,它實質上反映了文化動員主體與文化動員客體之間消弭隔閡、填補鴻溝、趨向認同和一體化的過程。概括起來,文化動員主要運用以下幾種具體方式:
1.宣傳動員
宣傳動員是一種傳播媒體對大眾進行宣傳和影響的動員方式。具體說來,宣傳動員就是動員主體基于某種目的而采取解釋、說服、鼓動等形式去影響動員客體的心理,通過闡述某種思想、主張、觀點和主義,促使動員客體的思想感情乃至行為活動按照動員主體的愿望變化的一種傳播形式。在階級社會中,宣傳往往是一定的階級、政黨、團體組織進行政治斗爭、經濟斗爭以及其他斗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一定條件下,情感上的力量,比較利益的利誘、道義的感召更能發揮動員的作用。宣傳動員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有意識地控制社會心理的活動”和“一個社會改變或形成民眾特殊態度、意見和輿論的重要工具”。[3]宣傳動員一般主要采取座談會、報告會、廣播、報紙、標語口號、電影、電視、網絡等形式。在當代,宣傳動員只有以技術先進、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媒為依托,才能提高自身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才能發揮出有效的動員功能。
2.教育動員
教育動員是一種通過培訓、引導、號召等手段而進行的動員方式。教育動員能夠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培養動員客體的水平和能力,使其對外界刺激產生一種習慣性反應,進而指導動員客體的行動。培訓、引導、號召等教育動員形式對提高動員客體的思想覺悟和優化動員系統的素質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我們黨排除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進而確立無產階級思想的過程中,教育動員方式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4]。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是文化動員的積極推動力量。在利用教育進行文化動員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扮演著文化的解說者和意識形態的宣傳者的角色。當然,在進行教育動員的過程中,動員主體應該采取潤物細無聲的形式,盡量避免采取硬性灌輸的形式。
3.示范動員
示范的基本含義就是指做出榜樣或典范,以供人們學習。在這里,示范主要是指典型示范,示范動員是指動員主體運用先進群體和精英人物的優秀事跡或者典型事例來規范動員客體的行為,激發動員客體趕超心理的動員方式。先進群體和精英人物在能力、素質和水平上高于普通的組織和個體,代表并反映著社會的先進力量和前進方向;同時,他們又是普通大眾中的一部分和一分子,因而對普通大眾而言具有直接的、現實的和形象的感染力、說服力和吸引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先進群體和精英人物在示范動員中能夠起到骨干和帶頭的作用,能夠為普通大眾提供現實的學習榜樣。在文化動員系統中,示范動員方式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4.組織動員
組織的基本含義就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組織動員主要是指一種根據組織的功能和人們的職業、年齡、性別等情況而分門別類地把人們吸納到各種社會組織中的動員方式。社會組織具有層序性的結構特點,在進行組織動員時,能夠由上而下一級級地依次推進,使上下層之間都能夠覺察到對方的聲音。在文化動員系統中,發揮組織動員的組織功能和作用,可以有力地保證動員渠道的上下暢通,為在較短時間內聚集足夠力量和實現動員目標奠定組織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曾經充分利用組織動員發動廣大群眾參加革命并取得巨大成就。“通過組織動員,共產黨的根須伸到了中國廣大國土中的每一個角落,而在每一個角落,中國共產黨與群眾都形成了密切關系”[5]。
5.引導動員
廣義上來說,引導是指通過某種方式或方法帶動人或事物向著某個目標發展。引導動員是一種運用理想化的社會目標或人們對權威的信仰來指導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動員方式。引導動員的要義在于掌握動員客體的心理條件和內在需要。換言之,動員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動員客體的心理,制定理想化的共同目標作為行動的旗幟,從而引導動員客體的思想和行為。我們知道,文化的發展最需要個性和創造性,因而最需要最小的干預。因此,文化動員主體主要應充分發揮積極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強迫動員客體去執行任務。特別是對于作為文化動員主體之一的政府來說,“只要把握好文化發展的方向,制定好文化發展的規制和政策,加強對文化發展的總量、結構和質量調控,做好引導、扶持和服務工作”[6],就能發揮其文化動員的職能。
三、文化動員的鮮明特點
系統的基本要素和組織方式決定了系統的性質和特點。作為一種系統,由于自身的基本要素和組織方式,文化動員具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整體性
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征。系統是一個具有整體的特性功能、目標和作用的有機整體,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相加和拼湊。系統強調整體觀點、整體目標和整體效益,要求它的局部服從整體。文化動員的整體性是指文化動員以一個由文化動員主體、文化動員客體等諸多要素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而存在,并以整體形式發揮其獨特功能和作用的特性。文化動員的整體性是文化動員系統諸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只有諸要素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系統的時候才形成這種整體性。像其他系統一樣,文化動員以一個有機整體的方式發揮著作用。文化動員的整體性回答的是文化動員“如何統一”的問題,也就是說,文化動員系統應保證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存在著,并以一個整體系統發揮其最佳的功能。
2.秩序性
構成系統的諸要素通過相互作用,在時間和空間上按一定秩序組合和排列,由此而形成一定的結構,從而決定系統的特定功能,這就是系統的秩序性。系統的秩序性揭示出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文化動員的秩序性也即組織性。文化動員活動一般是有秩序和有組織的行為活動,文化動員的秩序性既是指文化動員的主體行為,也是指文化動員活動本身的展開就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文化動員的秩序性規范著文化動員的結構,無論是文化動員客體還是文化動員方式,在結構上都有主次先后之分。有結構就有要素的主次排放,而主次邏輯就是動員秩序性的體現。一定程度上講,文化動員的秩序性是文化動員的生命和根基。失去了一定秩序和制度化,文化動員就會成為雜亂無章和失去控制的社會活動,最終會危及文化動員主體的地位和權威。秩序性回答的是文化動員“如何進行”的問題,這是文化動員系統如何有效開展和保證效率的問題。
3.關聯性
系統的關聯性是指構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文化動員系統也不例外。文化動員的關聯性是指文化動員系統中的諸要素之間、諸要素和文化動員系統之間以及文化動員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正是這種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構成了文化動員系統發展變化的根據和條件。關聯性回答的是文化動員“如何協調”的問題,即文化動員諸要素之間、文化動員諸要素與文化動員系統之間以及文化動員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它是文化動員系統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礎。
4.目的性
系統為適應和實現某種目標而以一定形式組成有機整體,從而形成了系統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一系統區別于它系統的根本標志。任何動員都是有目標、有任務的能動性活動。沒有目的的動員活動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動員,而且目標不明確的動員活動卻有葬送動員組織的活力甚至生命的危險。文化動員活動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活動。一般的社會活動具有比較明顯的隨意性,而文化動員卻具有比較明確的動員目的性。在一定條件下,文化動員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文化動員主體的組織目標。沒有一定的目的性,文化動員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目的性回答的是文化動員“為了什么”的問題,它是文化動員的方向、歸宿和根本價值之所在。
四、文化動員的重要功能
所謂功能,是指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過程的秩序和能力。系統功能體現了一個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變換關系。系統功能由系統結構的狀況所決定,而系統結構則由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的排列組合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決定。
文化動員的功能直接決定于文化動員結構的狀態,即決定于文化動員各個要素之間主次排列及其相互之間的配合關系。文化動員對于實現文化動員主體的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為文化動員客體自主地參與提供了實踐機會并創造了前提條件。概括起來講,文化動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認知系統層面看,文化動員能夠發揮凝聚精神動力的功能。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人們需要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需要意識能夠發揮出積極的、正向的反作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7]。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并為現代化建設調動精神動力,這是當今中國文化動員的重要歷史使命。一個國家通過文化動員,可以使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思想信念,增強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當前,我國開展文化動員,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促使人民大眾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二,從科學系統層面看,文化動員能夠發揮調動智力的功能。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發展,能不能增強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和持久動力。“只有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才能為發展經濟、發展先進生產力指引正確的方向,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8]。文化動員通過發動國家各方面的人才,開發人的智力資源,使蘊藏在人民大眾中無窮無盡的創造力迸發出來。一方面,文化動員通過教育培養和教育發展,能夠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從而把國家的人口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調動強大的智力力量;另一方面,文化動員通過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觀念,倡導科學方法,能夠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從而調動人民大眾的智力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
第三,從國家系統層面看,文化動員能夠發揮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功能。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除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外,還包括制度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在內的軟實力。世界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僅僅依靠硬實力來維持國家的強大是不能持久的,如果缺乏軟實力的支撐,就會缺乏創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軟實力和硬實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只有同步增強,才能使一個國家持續發展,日益強大。“文化的力量展開與效力作用,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和引人入勝的特點,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超越性。正是文化的這種特點,使文化軟實力在國家軟實力戰略中,獲得了基礎性地位,具備了整合的動力功能”[9]。可見,文化動員在國家軟實力的增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動員可以使人民大眾達成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又能激發人民大眾的集體智慧和創造精神。通過文化動員促進文化軟實力的增長,是一個國家致力于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國家對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一種積極回應。
第四,從世界系統層面看,文化動員能夠發揮提高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功能。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通過宣傳、號召、組織和推動,文化動員能夠促使本民族的文化不斷開放,不斷走出地域的局限,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從而增強其國際影響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問題更加凸顯”[10]。可是,在我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有了顯著提升和中華文化得到越來越多認同的同時,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還不夠大,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這種局面要求我國加快文化動員的步伐,盡快增強文化軟實力,變文化資源大國為文化發展強國,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從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利用文化來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提高本國國際影響力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應該加強對文化動員的深入研究,積極探索文化動員的有效途徑,從而使文化動員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吳開松.危機動員在當代中國的時代特征[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3).
[2]張文煥,劉光霞,蘇連義.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與現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65.
[3]朱啟臻,張春明.社會心理學原理及其運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61.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5]林志友.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農民動員模式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6]鄧聿文.推動中國文化自覺發展[N].聯合早報,2011-10-25.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752.
[8]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2.
[9]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
[10]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74.
責任編輯: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