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旺,這位不幸被氣泵對著肛門造成重傷的13歲孩子,在激起一波民間愛心捐助潮之后,也引發了對中國民間慈善機構的質疑風浪。
沒有實地核查病情,為什么“天使媽媽”三個小時內就發動公開募捐?
天使媽媽專項基金已募資2463萬余元,為什么不能用已有款項展開救助?是否有募資第一、救人第二的“搭便車”之嫌?這是迅速救助還是迅速公募?
質疑還包括:北京這么多優質醫療資源,為何將傳旺送到八一兒童醫院治療?救助程序和費用是否合理?對于小傳旺親屬“卷款潛逃”的指控是否惡意?
滔滔愛心,匯聚成河,在道德底線不斷受到詰問的中國社會,可謂一脈清澈,彌足珍貴,尤需守護。這正是為什么“天使媽媽”多次出面解釋卻無法令質疑者徹底釋懷的原因。
7月在深圳舉行的中國首屆慈善展上,我們注意到,公益界人士再次集體反思2011年郭美美事件對中國慈善的顛覆性影響。來自公民慈善信息中心的數據說,2010年的捐贈金額1032億元,2011年是845億元,下降了18.1%。
捐贈金額減少,并不意味著中國慈善倒退,而是說明中國慈善正處于全體性公民意識覺醒之后的重塑蓄勢之中。中央將社會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廣州、深圳、上海等地紛紛出臺地方募捐條例,開始了一輪地方公益慈善政策競賽。2012年7月發布的《慈善藍皮書》說,2011年中國社會組織為46.2萬個,比2010年增長了3.6%,并不多,但基金會增長了18.8%,而且非公募基金會超過公募基金會,呈遙遙領先之勢。在捐贈主體中,企業占57.48%,其中民營企業又占所有企業的57.89%,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捐贈主力。
郭美美事件所代表的密集性公益問責,在2011年首先指向官方大型社會組織,如今,轉向“天使媽媽”這類民間機構。無論質疑的最終結果如何,這種超越慈善層面的過程問責和自治問責,可謂中國慈善又一次正本清源式的自治訓練。
“民間的”是否就等于動機和程序的絕對正義?
無論是官辦,還是民間,把慈善和公益當成一門生意的,并非個案。比如,在各地上演的“瘋狂的救助”中,公益機構人員往往宣稱“比孩子父母還要愛孩子”,甚至不惜扮成孩子母親沖進醫院帶走孩子,孩子父母如果不同意救治方案,就聲稱孩子父母愚昧。
慈善的本質在于:在任何情況下把人當目的,決不是當做工具。尊重人,發散人性的光輝,方可為慈善。但是,習慣性地以道德光環綁架孩子命運,綁架公眾愛心,是實實在在的誤入歧途。
正如康德所言,慈善基于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同情心,某種程度上,慈善性義務還是“一種外在義務”。所以,慈善并不偉大,一味地把慈善標榜為偉大的行為,很可能動機不純,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推測慈善組織。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堅持郭美美事件時的觀點:無論是誰組織的慈善,只有徹底透明、能經得起質疑和問責的,才是我們所期待的慈善。
截至7月23日,在質疑聲持續多日之后,我們登錄“天使媽媽”所屬的“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網站中關于“天使媽媽專項基金”的介紹仍然是:“已募善款總額:24634390.00;支出善款總額:0.00”。這或許僅僅是工作人員的小疏忽,但恰恰是這類細節,說明透明度和信息查詢便捷度仍有待提高。
少年何辜?已百孔千瘡的身體,還要承擔如此沉重的使命。慈善幸甚,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再獲民間慈善提升契機。所以,請珍惜即將到來的全民慈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