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養老金有三道“防火墻”:最內層是政府養老金,其次是雇主養老金,最外圍是個人賬戶。其中,政府養老金這道防火墻由政府強制執行,另外兩種則是采取自愿原則,但政府會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民眾參與。
政府養老金已覆蓋了就業人口的96% 政府養老金是美國養老制度的第一道防線,已覆蓋了美國就業人口的約96%。1935年,美國頒布了《社會安全法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除特殊情況外,強制覆蓋所有有收入的被雇傭者。
政府對勞動者及其雇主按照一定工資比率統一征“社會保障稅”,這是美國僅次于個人所得稅的第二大稅種。社保稅與其他的政府收支完全分開,單獨進入美國聯邦政府社會保障署設立的“社會保障信托基金”,后者即是政府發給民眾養老金的來源。政府養老金自1935年強制實施之后,美國老年人貧困率從1935年的35%下降為2011年的11%。
目前,美國民眾需要將自己工資的4. 2%作為社保稅納入該基金,而雇主則需要繳納員工工資的6. 2%。自由職業者則需繳納工資收入的10. 4%。這里的民眾包括所有人,上至總統,下至洗碗工。
對于美國人來說,一般至少要繳納10年的社保稅才有資格從政府領取養老金。繳納的年限越長,退休時拿到的養老保險就越多。而且如果夫妻一方在繳納滿10年的社保稅之后去世,在世的親屬有權利領取對方的一部分養老金。
一般來說,最早能夠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62歲,只不過這時候拿到的錢會打個七折。65歲領取的話大概是打八五折,67歲退休就可以領到全額。
美國不存在“法定退休年齡” 那么,美國人參與政府養老金是否“劃算”呢?退休之后領取的養老金是否比自己繳納的社保稅要多呢?
2011年8月,美國社會保障署公布了《2010年社會保障白皮書年度數據統計》。其中算了這樣一筆賬:假設一個美國人23歲參加工作,一直到67歲退休領取全額政府養老金,去世時78歲(美國人均壽命),其收入按照美國人均年收入4萬美元算,那么他一生繳納的社保稅總額約為8萬美元,去世之前則可以從政府拿到差不多15萬美元的養老金。
2011年美國的貧困線標準是年收入11139美元。而政府每年支付給他的養老金至少為14000美元,即使僅僅依靠養老金生活,也夠吃飽穿暖了。如果他很不幸,在他領取養老金一段時間后去世,其家屬和子女將有權分別獲得其養老金的一部分。
美國某大學教授韋伯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每月繳納的政府養老基本不算是太大的負擔:“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稅率還是比較低的,以4%的稅率算下來的話,我每年大概交2000美元,稅率不算高,不是太大負擔。”
但另一名“80后”美國受訪者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伯納德生于80年代初期,曾是一名中學老師,目前在攻讀碩士學位。他覺得社保稅雖然不算太多,但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支出,尤其是對于目前感受不到養老金好處的年輕人。“再加上最近美國通過奧巴馬的醫改法案,強制所有人參與醫療保險,年輕人每月的必要支出額必將大大增加。”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相對于中國男性60歲、女性55歲的退休標準來說,美國并沒有官方規定的退休年齡。而且美國法律嚴格保護老年人工作不受歧視。幾乎所有的工作,只要雇員在七八十歲的時候仍然想工作,雇主不能夠因為年齡問題辭退員工。因此,實際上美國并不存在類似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這一說法。
法律只是規定62歲可以開始領取養老金,67歲可以領取全額退休金。而且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延后領取養老金,67歲后每延遲一年領取,每年養老金金額就會增加7%至8%。
401K條款 作為第二大養老支柱的雇主養老金也是美國人退休收入的重要來源,占到老年人收入的40%。在過去20年里,雇主養老金的支付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70年代非常流行的“收益確定型”轉變為最近20年更普遍的“繳費收益型”。
簡單來說,“收益確定型”雇主養老金是指員工與雇主協商一致后,員工退休后可從公司養老基金賬戶里固定領取的養老金,每月賬戶金額可由雇主單獨或者雙方同時繳納,雇主承擔金額管理和再投資保值增值的責任。
在加州某公立大學工作的布萊恩·艾德姆斯選擇的是收益確定型的養老金領取模式。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參與的養老金項目是加州公共雇員退休基金(CalPERS)。這是美國最大的一家退休基金之一,也是華爾街最大的投資者之一。每個月我自己和加州政府都會往賬戶里繳費。等我退休時,根據我的服務年限和薪水情況,每月會領取到一筆收入。更好的是,參加這個項目我不需要承受養老賬戶投資失敗的后果,即使失敗,加州政府也要負責支付協議規定數額的養老金。”
而在“繳費確定型計劃”中,公司不再保證員工退休后每月的收入,只是在繳費過程中,根據員工繳費的比例配套繳費。員工和雇主的繳費將會進入為員工設立的賬戶里,員工可以對賬戶資金進行投資,風險自負。
由于雇主養老金比較適合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因此為了使許多中小企業也能夠提供養老金,1978年美國《國內稅收法》中的第401條K款中引進了雇員雇主共同參與的養老金計劃。“繳費確定型”政府養老金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并深受歡迎。
401K條款規定,員工和雇主將一定的資金注入到養老金賬戶中,同時,企業向員工提供幾種投資組合以供員工選擇,將賬戶資金進行再投資以達到保值增值的效果。雙方存入賬戶的資金和資金收益都可免稅,員工退休后從賬戶領取養老金的時候,才開始征稅。
美國養老金的第三大支柱個人賬戶與401K條款相似。只不過資金來源僅僅是個人。民眾可以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放入個人養老賬戶中,自由選擇投資組合。同樣,投入的收入和收益是免稅的,領取養老金時支付個人所得稅。
當然,美國養老金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都是自愿選擇,并不具有政府強制性。
而且保障老有所依,并不只能依靠養老金一個辦法。
伯納德告訴本刊記者,對于老年人來說,醫療費用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因此,可靠的醫療保障系統是養老金制度最重要的一重“防護墻”。“我父親退休后曾經患過重病,當時一個月進行6次治療,每次的治療費用都有數千美元,每月加起來要上萬美元。如果僅僅依靠他和我母親的養老金,那是絕對不夠的。但最后我們6次治療自己一共只負擔了300美元,靠的正是有效的醫療保障。”
年社會保險養老基金會枯竭? 與此同時,在美國養老金制度運行的幾十年時間里,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首先,它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
美國政府養老金采取的是大數法則,即越多人參與,養老金的支出就越容易實現。1945年,美國在職人口和退休人員的比例為41. 9:1,即41. 9個工作的人供養一名退休老人。然而到了1999年,隨著“嬰兒潮”一代的衰老,這個比例已經迅速縮水為3. 1:1。據估算,到2030年,這一比例會進一步縮小到2名在職人口供養1名退休老人。美國政府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40年社會保險養老基金將會枯竭。
不過,接受本刊采訪的美國人都認為,情況不會那么悲觀。艾德姆斯指出,政府會通過降低最低養老標準、提高領取全額退休金的年齡,或者向社會保障信托基金注入一定政府收入等方式維持養老保險的“第一道防線”。
關于美國養老金制度的第二大詬病是有將企業投資風險轉嫁到個人身上的可能性。在企業與個人共同支付的賬戶中,個人擁有越來越多對賬戶投資的管理權,但同時也對賬戶管理的盈虧負有責任。在固定收益計劃下,如果公司投資虧損,公司需要負責彌補。而現在,如果個人操作企業養老賬戶虧損,公司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韋伯教授告訴本刊記者,美國人對養老賬戶的投資自由其實感情很復雜。當經濟運行良好、再投資盈利的可能性很大時,大家都表現得很積極。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運行良好,養老金投資收益率一度高達10. 6%。雇主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進行的投資還能免稅,獲利豐厚。
然而在這一輪的國際金融危機中,規模高達17. 1萬億美元的美國企業養老金約有3. 3萬億美元無端蒸發,再加上房地產泡沫,美國老年人損失嚴重。數據表明,此次金融危機中,55歲以上申請破產的人數占到了20%,相較于2001年的8%,明顯上升了12%。
因此,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如何傳遞對養老金制度的信心,吸引足夠多的人繼續參與養老體系,獲得足夠的新鮮血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