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是家族里的“理財達人”,具體表現(xiàn)就是家里人知道的所有理財種類,舅舅都嘗試過,而不管目前市面上流行什么新的理財產(chǎn)品,舅舅也都知道。
不過最近,舅舅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舅舅之前買的一款房地產(chǎn)信托產(chǎn)品按時兌付,舅舅拿到了15%的年回報,前段時間報紙上一直說房地產(chǎn)信托面臨巨大的兌付風險,讓舅舅如坐針氈了好幾個月,如今總算是有驚無險還大賺了一筆;憂的是,舅舅2年前買了幾十萬元的實物黃金,在坐了一波大起大落的過山車之后,舅舅終于下定決心全部出手了。
按照舅舅的計算,這次投資只能賺點小錢,這已經(jīng)讓他很郁悶了,沒想到事實比他想象的還要讓人憋屈。
舅舅投資黃金的時候是2010年底,眼看著國際金價從每盎司800美元漲到了1400美元,舅舅一時眼熱,就拿出了15萬元,在一家銀行購買了500克實物黃金。
當是,上海金交所的報價是每克305元,再加上銀行每克10元的工藝費,舅舅的投資成本是每克315元。后來,國際金價大起大落,舅舅卻因為不太懂行,一直沒有完成“高拋低吸”的理想操作。不久前,眼看著金價上漲乏力,舅舅覺得該退出了。
7月3號,上海金交所的黃金報價是每克328元,舅舅算起來還有點小賺頭,就去銀行要拋掉所有黃金。可到了銀行,舅舅卻傻眼了,因為銀行還要收每克14. 5元的回購費,舅舅不但沒賺,還要賠上幾百元。可爭執(zhí)了很久,舅舅只能認賠。雖然當時銀行的人沒提這筆回購費,可舅舅自己也沒問啊。后來舅舅才知道,原來各家銀行的回購手續(xù)費還都不一樣。
郁悶歸郁悶,錢在手里總得再找個投資渠道啊。想來想去,舅舅覺得現(xiàn)在很多理財產(chǎn)品都不保險,還不如存在銀行里,于是,就在銀行的存款利息上打起了算盤。
這一次,舅舅學乖了,問得非常仔細,倒也讓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訣竅——進入差別化利率時代后,存款也要貨比三家了。
舅舅打聽了一圈,發(fā)現(xiàn)從6月8號第一次降息起,銀行就開始價格競爭了。7月6號二次降息之后,各個銀行之間的存款利率分化得就更明顯了。
例如,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2、3年定存利率分別是4. 125%和4. 675%,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卻只有3. 75%和4. 25%,錢的總額一大,差價就很明顯了。舅舅說,一些小銀行的5年定存,利率甚至達到了5. 225%,比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的4. 75%高出了0. 475%。
舅舅說,雖然5年定存利率也才5. 225%,比很多理財產(chǎn)品動輒10%的收益低上近一半,但存款卻是沒有任何風險的。眼下投資環(huán)境不好,平衡風險和收益之后,舅舅還是決定先把一半的現(xiàn)金存?zhèn)€5年定存,剩下的錢則留作觀望。這幾天,頂著炎炎烈日,舅舅也開始為他的儲蓄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