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心理治療師有許多想當然的看法,大多不真實。這里選出幾個最普遍的誤解加以澄清。
他不是算命先生
治療師不是魔術師,不是算命先生。心理咨詢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但這個效果往往是在一個過程里發生,不大會立竿見影。如果你遇到一個治療師,他聲稱可以用某一種方法一下子解決你的問題,或者一次性“根除”,你要留心,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方法。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許多遭受心理困擾的人在尋找這樣的“奇跡”,結果是“奇跡”沒有發生,“騙術”卻一次次得逞。
治療師不會讀心術。是的,有經驗的治療師具有相當的敏察力,但需要跟你談話,才會慢慢了解你,才會發現問題發生的根源,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許多人認為心理咨詢師能夠一眼看穿別人的心思。這會讓學了一些心理學皮毛的人產生虛妄的幻想,也會給真正的心理咨詢師造成壓力,更可能讓尋求心理咨詢的人產生防御心理。
我記得以前出差在外,途中跟人聊天,當對方知道我的職業時,我明顯感到對方內心立刻對我有所提防,接下來的談話就變得不自然了。我知道這源自誤解。此后,為了省卻不必要的麻煩,我在聊天時就不再說自己的職業是心理咨詢師。
他不完美
治療師不是心理完美的人。一個成熟的治療師會接受自己不完美,會坦然表現一個真實的自己,甚至會袒露自己的弱點,避免當事人對他進行理想化的投射。他自然得如同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個普通人。當然,作為治療師,他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包括對自己的深度分析與覺察,會在咨詢中盡量調節自己的心理與情緒,避免不適當的反應給求助者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你遇到一個治療師,在你面前顯露一副完美的樣子,擺出一副權威的面目,高高在上,不可親近,或者,用太多的頭銜來證明自己如何了不起,那趕緊另尋高明。因為,這些不過是他的面具。在他的面具下面要么是虛弱的專業能力,要么是別有所圖。
治療師不是“醫生”。在我們的文化習慣里,許多人把心理咨詢師稱為心理醫生,但需要澄清的是,心理治療跟身體治療很不一樣,不是一套固定的診斷和開藥的模式。可惜的是,在一些醫院里開辦“心理門診”的服務方式,大多是談上5~15分鐘,簡單做出診斷,接著就開藥,再要求住院,以至于一個門診醫生一天接待十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這哪里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雖然在醫院里,有一些優秀的、訓練有素的心理治療師,但這種治療模式卻有局限,難以產生治療效果,也限制了專業的探索與發展。
治療師的基本特征
那么,我們應該尋找怎樣的治療師呢?下面我大致描述一下治療師的基本特征:
他對生命有憐惜之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真誠關懷別人的幸福。他能夠察覺到你的需求,并且會做出適當的回應,但他的回應不會讓你覺得尷尬,而是自然流露出來的。
他對生命有興趣,喜歡跟人相處,不憚于進入別人的內心深處,敢于直面生活與生活最根本的問題。他把心理咨詢看作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他會跟你進行深度的溝通與互動。
他關注你、傾聽你,并且設身處地體諒你的感受,尊重你的經驗,理解你的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源,接納你的弱點和錯誤。他這樣做的時候,你會感到自然而溫暖,并且愿意向他敞開你自己。他的體諒不是技術,而是基于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他的同情心是“不帶誘惑的深情”;他的體諒不是從高處施予的憐憫,而是出自他自身經歷過同樣的激烈而深沉的內心痛苦與掙扎,他是一個“經歷過創傷的醫治者”。
他對人生有比較成熟的看法。他對人類生存處境有深入的思考和較全面的理解,他相信,人生是艱難的,問題是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人生不只是追求快樂,也要面對生活的艱難,從而活出存在的意義。
他對人抱有積極的態度。他之所以選擇治療的工作,是因為一個基本信念的支持:人會改變的。他相信,人性里有積極的趨向,就是追求成長。而治療就是促進人的改變,讓人沿著成長的趨向,穿越生活的各種艱難,去堅持成長,最終成為真實的自己。
他有確定的價值觀,但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你。他會了解你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看法,但不會給你的價值觀造成損傷。甚至他會跟你探討價值觀問題,但他關心的不是你的價值觀是否跟他一致,他關心的是:你的價值觀對你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他的個人價值觀必須符合治療的基本價值準則:一切是為了提升對方,而不是抬高自己。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一個助人者,而不是萬能的救星。他的工作是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你解決問題。他會鼓勵你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從中發展出“我能行”的能力與自信,而不是讓你養成對他的依賴。作為治療師,他會努力去實現這樣一個目標: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你“不再必要的人”。
專業態度
一位合格的咨詢師,還應該有這樣的專業態度。
他有基本的自我覺察,而且不斷增進這種自我覺察。他不是靠幫助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某種隱秘的需要,而是珍惜和重視自己有幫助人的機會——如歐文.亞隆(美國心理學大師Irvin Yalom)所說,他把這看作是來訪者給他的幸運或特權。
他在態度上是謙遜的、認真的、謹慎的,但他對自己的治療能力充滿自信。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會給來訪者造成傷害。他的治療可能成為來訪者的命運的轉機。因此,他忠實于自己的工作,恪盡職守。
他有適當的邊界意識,而這種邊界意識表現為:他能跟你建立良好的關系,也能跟你適當地分開;他對你的問題能夠入乎其內,也能夠出乎其外;他體諒你的情緒,但不會過度攪入其中。他這樣做,是為了讓你更好地成長。
他有耐心。他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心理癥狀如同一塊頑石,治療就如同每天敲擊頑石,讓來訪者的自我從禁錮中走出來,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這個過程是緩慢的,需要治療師有足夠的耐心。有時候,來訪者自己都幾乎放棄了,但治療師卻在尋找任何一個可能的空間堅持工作。
好的心理治療是順其自然的。好的治療師,把心理治療變成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讓改變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態里發生,讓改變按自己的步驟和方式發生。這時,他成了一個“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療師。所謂“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著自然的方式去做;不是強求,而是因勢利導;不是拔苗助長,而是春風化雨,只有這樣,才做得恰到好處,才達到“無不為”的效果。
最后,引用一句中國古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事”是指心理咨詢,這里的“器”,是指治療師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要尋找心理治療師,需要找一個有豐滿生命的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