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住農村,自己在一家五金廠開叉車,妻子是箱包廠的裝配工。夫妻倆收入不高,平時省吃儉用賺下了幾十萬元。四年前,夫妻倆用這筆錢,另外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在老城區購了一套房,面積七十多平方,總價要五十多萬元。
當時我有些想不通,夫妻倆工作都不在城里,為何選擇在城里購房了,而且是舊房子。
朋友說,他們夫妻倆都是工人,這輩子不太可能有更好的發展了。他們唯一希望就寄托在兒子身上。但兒子在農村,想得到優質的教育是不太可能的。他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買一套學區房,把戶口遷過來,這樣兒子就可以讀上城里的小學了,將來還可以在城里讀中學、高中,這樣就有了更多的成才機會。
朋友還說,他們已想好了。等到兒子上小學,他們就把原先的工作辭了,到城里來找份工作,只要能吃苦,肯定可以賺到錢的。
去年,朋友的兒子順利地上了城里的小學。但是朋友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有一次遇上他,他十分憤懣向我感嘆:“這個社會啊,這個社會啊!”
朋友說,他兒子班里也有幾位來自農村的同學,但他們沒有在城里買學區房,而且通過領導寫了個條子,就輕輕松松可以在城里讀書了。而他幾乎“傾家蕩產”花了五十多萬,才獲得了一個讓兒子在城里讀書的資格。他一想起這事,就覺得干活的氣力也沒有了。
陸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