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真的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如果說四季度貨幣政策的稍許松動,帶來的企業利潤12月份的回升是驚喜的話,那么,這種驚喜很快便消散在寒風中——相當數量上市公司對2011年年度利潤的向下調整,意味著四季度依然寒風陣陣。我們每每對著美股的走高發呆,想不明白為何9%的GDP卻敵不過2%的GDP。問題的實質是,我們宏觀好、微觀差,別人是宏觀差微觀好。也就是說,企業的盈利能力差異頗大。我們的盈利能力弱在哪里呢?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稅負太高,一是技術水平較低。稅負太高成為普遍的共識,但減稅卻遲遲見不到動靜,原因在哪?大家都清楚。記得以前就引用過中央黨校一位教授的話:中國稅負太高,如果不偷稅漏稅,90%的企業可能會倒閉。這話在外資身上也印證了。據報道,現在外資撤離中國的動作不小,雖然對媒體用的“成批撤離”一詞不是太認同,因為沒有太詳實的數據,但在中國賺錢越來越難卻是外資企業的普遍看法。為什么?因為從2008年1月1日起,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統一為25%,之前外資企業則差不多享受15%的所得稅稅率,還有“兩免三減半”的進一步優惠。現在,所得稅稅率上來了,其他小稅種也開始向外資征收,于是喊受不了。外資尚且如此,內資企業無疑更難過。技術水平的提高?沒有積累哪有開發的能力。
為什么在最該減稅的今年只有“結構性減稅”的提法?阻力太大。由奢入儉何其難也!機構能不能減,預算能不能加大約束lou3n1ceBHzLi8DiZC18Uw==,這些都決定了減稅能不能進行。但是,減稅又勢在必行,否則,竭澤而漁、水盡鵝飛不是沒有可能,這也將倒逼體制改革。除了高額稅負外,在實體經濟領域,壟斷行業愈發坐大,成為利潤集中場所,擠不進去的資金只能在競爭性行業廝殺、賺取微薄的利潤。沒有實業的基礎,沒有實實在在的利潤,不單行業前景堪憂,公司股價上不去,漂亮的GDP也撐不久。所以說,不改革就死路一條。
股市上不去,固然以微觀因素為主,貨幣政策不敢輕易放松也制約了市場的表現。貨幣政策為何仍小心謹慎?這與通貨膨脹有直接關聯。1月份雖然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但在去年基礎上仍有同比4.5%的漲幅則顯得過高,特別環比漲幅高達1.5個百分點,創下近年之最。與之相對的是一月份經濟增速的非常不理想,先后公布的數據差不多都有同一指向——下滑:用電量出現7.5%的下滑,汽車產銷量下滑兩位數,一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下滑7.8%(經季節調整法調整后增速6.2%)。滯脹的影子開始浮現。當然,我們也非常希望在2月份情況迅速改善:CPI大幅回落,經濟快速上行,但目前的情形確實需要我們保持謹慎和小心。
今年的價格上漲還有來自公用事業產品價格的改革,以及農產品價格的高位收儲。水電氣價今年看來是非提不可了,促進調結構、經濟轉型是一說法,緊張的伊朗核危機下保障供給安全也是緣由。農產品在高位還能得到收儲價的保護,顯然要讓務農維持合理的收益,退一萬步說,即使出口遭受重大打擊、出現較多的失業,農民也有一個較好的退路。
貨幣政策近來一直小心地在價格與增長之間進行平衡,面面俱到顯然不可能,最終一定要有舍棄,這種競猜的獎勵很高。
再說說股市,今年可能成為中國股市的一道分水嶺。首先是政策思路的改變。控制風險依然重要,但讓市場回歸正常狀態更為重要。國債期貨仿真交易一改之前頻推大合約的做法,以3萬元的小合約亮相,便是這一思路的最好詮釋。對股票市場來說,可能需要面對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后帶來的資金分流。可以說,金融衍生品對股市資金的分流遠超商品期貨。其次,對證券市場犯罪的零容忍,發行和退市制度的改革,也將使市場面臨活躍相對下降,獲利方式從炒概念轉向發現價值。價值發現就需要公司有厚實的盈利能力,如果這個艱巨任務最后只能落到少數央企頭上,想來不會是市場的福音。沒有上市公司的堅實基礎,再多的機構資金入市也是白搭。
(作者系大型財經電視節目“交易日”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