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敵國》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擅長大額交易的對沖基金經理——斯坦哈特·范·博考維奇。他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只要坐在交易室里,當高盛與奧本愛默打電話向他提供大額股票時,只要有足夠的折扣,他就照單全收。雖然在1960年代,美國投資公司的交易室只是個支持性的后臺,對很多杰出的分析師與投資經理來說,派發交易單是個相當乏味的事。然而,找到有膽量大量買入的買家,就是斯坦哈特公司的盈利點。他就通過增加大額股票的流動性賺取了很不錯的收益,尤其在戰后蕭條期彌足珍貴。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交易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件機械、無關緊要的事變成了八十年代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能”。
在2011年剛剛過去的低迷市場中,國內也有個陽光私募,用這種策略獲取了理想回報,他們就是全年的以收益率14.18%獲得亞軍的“思考一號”。他們利用大宗交易平臺,批量買入折扣的股票,然后用極快的速度將其賣出,從而鎖定穩定收益。
他們的核心人物叫做岳志斌,他也是“思考一號”投資顧問——瑞安思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我與他交換名片的時候,發現他們公司在溫州,而他自己也是個地道的溫州人。我很好奇,問他怎么會想到做這類產品。他說,他從來不知道美國什么人做這個風格,他的思路就像溫州人做批發生意,在這個地方拿到個批發價,在另一個地方用高一點的價格賣掉。2008年時,“大小非”解禁進入高峰時期,這些股票大多都會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兌現利潤,所以,他們就利用這個機會賺點塊錢,這就是他們“主動出擊、套利減倉”的風格。
據我了解,專門做這個風格的私募在國內大約有4、5家,也有一些私募是作為一個配套產品。然而,岳志斌的“思考一號”是專門做這類風格的最先陽光化的私募產品。據岳志明斌所稱,他想把影響力擴大到全國。不過他同時也面臨l4sOBFx0gyDo2gORHj0/eA==一種尷尬,因為他們公司目前的規模在7000多萬元至1.1億元之間,首先,他不想因擴大規模而稀釋利潤,另外,他同時覺得,這個規模在大宗交易上套利頗為理想。
岳志斌本人也算是溫州人的另類,他92年大學畢業后進入銀行,93年就開始做股票,98年進入證券行業,先后在大鵬證券、廣發證券等券商呆了一段時間,在他看來,做股票,重要的不是買,功夫都在“賣”上。他的證券資歷,讓他不管在渠道上還是技術上,都具備了“賣”的特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有一套交易系統”。所以看到2008年這個機會時,選擇靠“賣”賺錢,也算是水到渠成。“我覺得其實我就是在做漲停板,只是漲停板是敢死隊自己用資金量把那個漲停造出來,在第二天慣性上漲的時候賺取幾個點利潤后全部拋出,而我們在大宗平臺上的交易價,就相當于漲停板的收盤價,我們第二天再快速賣掉,但我們不需要像他們那么主動,省了一個懸念。”
不過,這類大宗交易平臺的套利風格說起來容易,其實也有不少技術含量。岳志斌他們在做每筆大宗交易時,看到3個月提前公告后,有選擇性地對投資標的進行選擇,然后跑到上市公司與管理層接觸,確定好雙方的協議折扣價格。其次,他們在交易時,也會考慮到市場的活躍度。比如他們的交易量決不會超過那只股票10日的實際交易量,他們不做均價減持,基本利潤都能鎖定在1%以上,最高可以達到14%。交易時間基本是兩天,第一天打折買進,第二天賣出。他們對大宗平臺上公司參與比例是3%~5%。
他們有個比較新鮮的思路是“凈值管理”。他們的投資組合中也有一些股票倉位,但比例很低,比如他們的凈值在1.1元以內的時候,自主股票的倉位在20%以下,當凈值達到1.2元以上時,股票倉位可以提升到30%,達到1.3以上時,他們才會考慮放大自主股票選擇的比例到40%。如果股票沒有給凈值帶來太大幫助,他們就會馬上清倉股票部分,所以,他們的凈值不會跌到1.25元以下,然而,一旦買到了好的股票,就快速為凈值增長0.1元,這樣至少可以保證絕對收益。
另外一個思路是,他們對于持有產品半年以內的投資者,分成比例是25%與75%,而持有半年以上后,他們是二八分成,甚至達到三七分成,不收管理費和申購費,將當前信托的協議存款利率可以對沖掉信托的管理費與銀行的保管費全部退給投資者。在他看來,這樣有助于投資者長期投資。他們恐怕也是封閉期最短的產品,持有人半個月就可以賣出,每月1日、27日是贖回日。因為他們都是短期交易,可以給帶來這樣的資金靈活性。另外,產品封閉期短與溫州人喜歡 “走快錢”的風格有關,“巴不得第一天買了股票,第二天就能賺錢,第三天就能分錢。”
不過,就像斯坦哈特后期的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者一樣,岳志斌也面臨這樣的煩惱,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競爭者的加入,這類風格的私募會失去資金流動優勢,但他覺得自己的優勢至少還能保持一年,他現在打算擴展大額交易的產品線,目前已經從上游開發定向增發、新股配售等產品。
看來,大額交易風格的私募產品還能維持一段時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