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有報道指中央匯金擬同意對旗下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國有銀行2011年的分紅比率下調至35%。對于該公司此次自減分紅、再度“讓利”的現實意義,被更多的人解讀成,將要減少四大行今年在股市上的巨額再融資。而對于其更加重要的一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上市銀行的資本金,提高銀行資產安全性,從而讓其更能應對因全球經濟衰退而出現金融風險,卻置若罔聞。這恐怕就是一種誤讀和錯覺,尤其是與該問題的核心實質相去甚遠。
因為,A投行上周指,目前四大行除了農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略低外,其他3家銀行都較為充足,2012年沒有大規模融資需求;B投行指,除了已經披露融資方案的民生、招行、北京,以及市場普遍預期的興業銀行的再融資之外,至多只有交通銀行有進行再融資的需求,即基本已經不再會發生新的再融資行為。就四大行今年而言,既然沒有再融資的計劃,何來所謂的再融資“減少”可言。如果一定要說有,最快也要等到2013年。
證監會官員在去年11月9日透露,將通過四項措施來提升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報,該消息被市場解讀成監管部門要推行“強制分紅”。此事現正在被作為一項新的監管政策尚在推廣和貫徹期間,又恰好趕在年度的分紅季節。匯金的擬降低分紅比率之舉,明顯就有要與證監會的分紅新政大唱對臺戲的嫌疑;包括對那些原本就不愿意多分紅給中小投資人的大股東,匯金將會起到何種示范作用?同時,由于三大行的分紅率可能降低,應該會628c468ad8c2e0dbc1dfc312819b1ad0c8c04aca90c17b4f8856d3d4810811d3影響一些沖著股息高而購入股票的投資者對銀行股的決策。
因為是匯金這家背景極其特殊的公司提出此讓利動議,市場就要唱好。但假如是換成另外一家央企的大股東有此提議、包括換成是一家大民企如三一重工的大股東,提出減少分紅比率,此時市場又將會如何解讀?會否產生出諸如“鐵公雞”、“孤寒鬼”、公開抗拒證監會分紅新政等一大堆的怒斥之詞?有人可能會講,匯金很特殊,有特殊影響和作用。那么,為何匯金就可以提,而其他公司的大股東就“絕不可以”有樣學樣的趁機也跟著提出減少分紅的要求?道理何在?
去年的緊銀根之下,經濟增速放緩下行迄今未止,外部出口需求減少和內部通脹壓力的影響,實體經濟經營出現困難,也讓一大批制造業中小上市企業的日子相當難過,但整個銀行業卻“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去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業績同比增長31.49%,而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7%。已經公布2011年報的浦發、興業和光大三家銀行,去年的純利都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銀行成為緊銀根年代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
銀行業的好日子還會一直持續嗎?從季度環比數據看,浦發銀行與興業銀行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增速已經下降到個位數,而光大銀行的凈利潤增速甚至倒退了逾二成,顯示出銀行業去年四季度凈利潤增速也已有所放緩;交行最新報告的預測是,“上市銀行今年凈利潤增速料降至20%”。
筆者當然無需刻意看衰國內銀行業在今年的贏利放緩勢頭。但美國銀行業當年的衰運讓我們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
在信貸高速增長和嚴格監管的雙重壓力之下,商業銀行在今后幾年內,其資本缺口始終都是難以減緩的巨大壓力。盡管銀監會新主席講,這種資產擴張倒逼資本補充的現象不可持續,但投資人對銀行業巨額再融資的恐慌從未停止。匯金降低分紅率,可能意味著監管層已經意識到了銀行單靠二級市場融資的負面影響,轉而謀求強化銀行內生增長能力,從而降低對二級市場的融資依賴。因為監管部門這幾年正在不斷強調商業銀行內生資本的補充,增加內部資本積累。
增厚上市銀行的資本金和“現金保護墊”,盡可能將銀行資產安全與穩定的“防火墻”筑高、筑牢一點點,抵御和防范各類銀行風險,恐怕才是匯金此次再度減收銀行分紅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