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歷史上齟齬不斷,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如今卻聯手展望共同的未來。而它們也不是例外。兩座城市間親若兄弟的關系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1658年,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三世簽署了《洛斯基勒協議》,含恨將馬爾默割讓給了他的死敵——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但是,好像并沒有人將這一消息傳達給哥本哈根和馬爾默的人們。時至今日,很多人將這座瑞典第三大城市看作丹麥首都的一個市區。
馬爾默的昵稱“哥本哈根M”就很能說明問題。兩個城市現已構成了一座聯合都市,將瑞典城市的高消費和閑逸的生活方式與丹麥首都的高收入和更多的就業機遇完美結合。“兩地的人們不覺得有任何邊界。”馬爾默市長瑞帕魯說。他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廳會晤了我們,在這里,他正在為兩座城市的20年共同規劃進行最后的潤色。“我們一直期待兩者可以結合為一個大都市。”
雖然這是兩個城市史上首次如此密切地把未來捆綁在一起,但他們合作的種子其實在20年前便已經播種。
“在90年代中期,馬爾默的造船業徹底崩潰了。” 瑞帕魯說,“但我們和哥本哈根共建了一個港口,兩個城市分別擁有50%的所有權,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雖然是瑞典的一座城市,馬爾默與自己國家的首都相隔650公里,與哥本哈根卻隔“海”相望,之間僅有一道厄勒海峽。2000年開通的長達16公里的厄勒海峽大橋,使兩者之間從此有了固定的公路和鐵路連接。現在約有9000丹麥人居住在馬爾默,比大橋開通前增加了三倍,而往返于大橋的通勤者人數每天高達兩萬。馬爾默市的一些學校還教授丹麥語,兩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從彼此的圖書館中互借書籍。
這種聯盟如此成功,以至于很多人開始質疑這個地區的愛國情懷。“馬爾默沒有變得越來越丹麥化。”瑞帕魯告訴我們。不管雙方國家在歷史上有多少摩擦和爭端,這位市長認為兩個城市聯手肯定會更好。他坦言作為一個“小伙伴”,馬爾默會獲益更多。而作為瑞典增長最快的城市,馬爾默也使哥本哈根能夠利用更多的勞動力資源和知識市場,以此吸引更多的國外投資。它被看作是哥本哈根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小兄弟”。
兩個城市緊密合作的另一個領域是教育事業。兩地共有八所大學,是全歐五大科研中心之一。一個馬爾默女孩在丹麥皇家建筑院學習,每日往來于兩座城市之間。她說:“在丹麥,建筑屬于藝術系,而在瑞典則屬于工程系。這兒的建筑學更富有藝術和哲學氣息,而因為位于哥本哈根這個首都,學院更加活躍。”另一個哥本哈根市政廳的內部人士告訴我們,他們看待厄勒海峽兩岸就如舊金山人看待自己的東西兩岸。瑞典人尼爾·贊德家住在馬爾默,卻在厄勒海峽對岸工作,是一家數字產品代理商的高級藝術主管。“這里人員和文化之間的混合難以在瑞典其他地方尋覓到。哥本哈根是一個歐洲國家的首都,我的工作很難在馬爾默找到。”
另一方面,由于馬爾默較為低廉的房租和兩地之間僅33分鐘的通勤時間,成千丹麥人遷往此處。丹麥人克勞斯·辛達爾是哥本哈根諾維信生物醫藥公司的一位經理,他說:“日常生活在馬爾默更為便利。我們買了一座房子,而在哥本哈根我們根本買不起。很多大型公司都在遷往馬爾默,宜家就把一個總部遷到了這里。”
從很多方面來說,兩個城市的雙邊合作是地域主義戰勝民族主義的結果。芬恩·勞倫澤是負責兩地合作的厄勒海峽委員會的新任主管。“我們擁有大橋,不過最大的優勢在于丹麥和瑞典地區的人們理解彼此的語言,世界上很少有哪兩個地區擁有這種優勢。”和瑞帕魯市長一樣,勞倫澤也對更進一步的合作充滿了期望。兩人都想在未來的十年內建立兩市共同的旅游管理局,在厄勒海峽之下修建地鐵。他希望建設一個能和倫敦以及柏林媲美的聯合城區。“我想拆除兩個地區之間的障礙和壁壘,實現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眼下,在一座城市工作,在另一座城市生活還比較復雜。但是,長遠看來,我想創造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高科技區域。”
有時,兩個城市迥異的文化恰恰是兩者之間能夠成功建設紐帶關系的關鍵所在。雖然瑞典擁有北歐地區25個最大企業中的16個,但是丹麥在中小型企業上更占優勢。在丹麥,人們無拘無束、不拘禮節,非常務實;在瑞典,人們則更具有外交才能和達成共識的意識。
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并不是完全單方向的。大概有700百名通勤者居住在哥本哈根,在馬爾默上班。“通常瑞典公司喜歡雇用一個皮糙肉厚的丹麥人當老總。”通勤者托馬斯·馬歇爾說。這位丹麥人是瑞典精密生物識別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瑞典人相比,丹麥人在談判和磋商之中更為強硬。在瑞典公司里,如果首席執行官擁有刻薄嚴酷的名聲,在雇用和炒魷魚方面毫不留情,那他很可能是丹麥籍。雖然并不是因為我的國籍這家公司才讓我當總裁,但我走馬上任后,股東們都很欣賞我這種雷厲風行的‘丹麥作風’。”
通勤者克莉斯汀娜·戈登是一家英國公司在馬爾默分部的視覺設計師。“雖然文件和稅收讓人頭疼不已,但是我還是喜歡在這里工作”,她說,“馬爾默的生活安逸舒適,也不乏好的商店。瑞典人有長達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可以出去美餐一頓,但在哥本哈根,人們一般就在辦公桌旁坐半個小時,僅此而已。”
兩座城市的政治意愿都傾向于進一步深入一體化進程,醫療體系已經提上議程,而哥本哈根市長弗蘭克·詹森則多次表明他對哥本哈根—馬爾默合作關系的構想,認為這一合作關系必將驅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我認為哥本哈根將會從兩座城市之間的親密合作中受益。”詹森告訴我們,“僅厄勒海峽大橋一項就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和總計300億丹麥克朗(40億英鎊)的經濟增長。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廣泛的一體化和整合,所以我們正在和瑞典同僚齊心協力,減少發展障礙。”
很明顯,城市配對符合雙方的利益。哥本哈根作為歐洲最小的首都之一,可以利用和馬爾默的關系增加自己的影響,以便在國際舞臺上提升競爭力。與此同時,馬爾默也可以憑借毗鄰這座世界級首都而受益。一個更具有競爭性的丹麥—瑞典大都市區域將會出現,既有聯合項目,還有相互協作的交通網絡,教育、醫療和旅游也會緊隨其后,兩個城市的居民自然能為此得到不少好處。
其他雙胞胎城市 維也納/布拉迪斯拉發 就像許多現實生活中的雙胞胎,一些雙胞胎城市被迫分離。維也納和布拉迪斯拉發之間有著60公里的距離,語言、國籍都不相同。長達近半個世紀里,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拉迪斯拉發都位于鐵幕之后。而在這之前,兩個城市同屬于奧匈帝國的時候,之間還有著明顯的聯系。
最近幾年,這兩個位于多瑙河岸的城市又重新結合。1993年斯洛伐克獨立之后,兩者之間的聯系重新開啟。斯洛伐克在2004年加入歐盟,2009年又加入了歐元區,這也使得兩座城市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投資關系成為可能。2007年,一條連接兩個城市的高速公路正式開通。大眾和起亞等一些公司都在布拉迪斯拉發開設分廠,這里儼然成了一個汽車工業中心,而維也納和周邊地區的生物技術和研究機構則繁榮興旺。跨國公司例如三星和惠普都發現了這兩個地區的優勢,一些小的企業,譬如一家制帽廠,也不甘落后,加入這種跨越邊界的大潮。兩個城市的商務部門、工業組織和旅游機構現在都在一起協同工作。隨著兩個城市之間港口、機場和鐵路的協作運行,這個地區將具有高效交通樞紐的潛能。不過,該地區最大的資源或許是這里高學歷的居民——大學生總數大約為25萬,其中很多在一個城市居住,在另一個城市學習。
布拉柴維爾/金沙薩 它們是世界上靠得最近的兩個首都,但卻懷著不信任、隔著寬闊的棕色剛果河水遙遙相望。雖然僅隔著3公里的剛果河,兩個城市的發展軌跡卻截然不同。布拉柴維爾,剛果共和國的首府,保留著很多殖民地時期的遺風,就如一個在熱帶地區打盹兒的法國小鎮;而金沙薩卻是一個擁有一千萬居民的混亂不堪的都市,這里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文化心臟,一個熙熙攘攘、熱情高漲的地方,因音樂、夜生活和偶發的暴力而聞名于世。
兩個剛果都曾經歷過內戰,兩地的商販們則大發戰爭財,伺機鉆營,用擁擠不堪、銹跡斑斑的輪渡來回搬運貨物。在上世紀90年代,兩個國家甚至還“互通戰火”,從對岸彼此發射火箭彈。如今兩者之間的關系雖然已經得到改善,但是穿越剛果河還是需要勇氣。除了安全方面的原因,兩邊的河岸上盡是“半官方”的官員,還沒等你在酷熱中下岸,就向你課收重稅、索取賄賂。雖然架設一座連接兩個城市、集公路和鐵路于一體的大橋的呼聲持續不斷,但是這些規劃即便能實現,往往也要歷經數年。
眼下,穿越剛果河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經歷,但也提醒著我們,非洲在人口流動和跨越邊界方面所面臨的困境。
[譯自英國《單片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