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年,抵擋不住漢堡包和啤酒的誘惑,饑腸轆轆的游客隨意邁進一家街邊的美食酒吧,幾乎在任何城市都能找到這種地方。看看菜單上有什么?開胃菜一欄列有藍色萵苣沙拉,點綴少量接骨木花和云莓,還有桑吉巴比薩,就是在印度薄餅上撒上點兒印式五香兔肉。在主菜方面,備選的魚類真不少,“今日特賣”來自鄰近室內魚類養殖場,還可以點一份漢堡包,餡料由牛肉、雞肉或豬肉制成,是從生物反應器中新鮮出爐的。侍者熱情地介紹說:“我們有相當不錯的肉類培植機。”
以上是芝加哥作家喬希·熊華德在新書《賞味明日:食物發現之旅》中構想的場景。過去幾年間,熊華德一直肩負著尋找“未來沙拉、肉類和海鮮”的使命,探索對象從轉基因作物(比如,改良后的櫻桃番茄帶有檸檬的基因,據說美味無比)到試管里長出的肉類,無所不包。
在如今這個崇尚傳統、本地化和有機的美食時代,作家邁克爾·波倫的至理名言(不要食用任何包裝食品,或超過五種成分的食品)已成為盡人皆知的不二準則。熊華德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食品和科技不應混為一談。如果我們想養活地球,解決方案不應僅僅來自農場,也應該在實驗室尋求答案——如果科學家能夠制造出更可口、更營養且可持續的食品,何樂而不為?
經過改造,包裝食品可提供更多人類所需營養。加拿大圭爾夫大學食品科學家米萊娜·科瑞迪格預測,在未來,當人們走進雜貨店時,隨身攜帶的鑰匙鏈上將呈現出掃描代碼,它們將根據消費者的年齡、活動量、健康狀況,甚至基因,引導人們進入特定食品區域。作為加拿大納米食品領域的國家首席研究教授,科瑞迪格正在研發一種微型納米粒子(一納米等于一米的十億分之一),用于將營養物質添加到乳制品中。借助這項技術人們可以設想,只要每天飲用草莓味牛奶,就能抵御肆虐的流感病毒。在這一領域工作的科學家都認為,在未來,食品將被廣泛用于疾病預防。科瑞迪格引用希波克拉底(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生,歐洲醫學奠基人)的話說:“讓你的食物成為藥,讓藥成為你的食物。”
未來人們的肉類攝取量會減少,或至少不會食用我們今天熟知的肉類品種。眼下,人們獲取肉類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根據2006年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畜牧業所占用的土地已達地球陸地表面總面積的30%,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上路行駛所有車輛的總排放量還要高出不少。吃四盎司漢堡帶來的能源消耗,相當于浴室水龍頭24小時不間斷放水一星期。
實際上,未來的肉類可能是用蔬菜制成的。一小群科學家正在研究以蔬菜為原料,制造高科技肉類替代品,其目標是做出連喜愛肉食者都愛不釋口的“豆腐”。
食品工程師弗洛里安·維爾德已在仿制肉領域大有斬獲。維爾德是“仿肉”項目的經理,這個歐洲項目旨在用大豆、小麥谷蛋白、豌豆蛋白,和其他植物成分制造肉類。“它看上去非常像一塊煮熟的肉制品。”維爾德說,他來自德國,德國人正以擅長烹制肉類菜肴而聞名。“從加工機里出來時,它呈長條形狀,你可以砍斷它,做成想要的任何形狀。”長條形物質是無味的,但經過上色和調味后,可以使它像牛肉、豬肉或雞肉。維爾德說,在它的表面粘上面包屑并油炸,或者切成末放在墨西哥卷餅里,根本吃不出與真實肉類有何區別。但“仿肉”沒必要非得像肉類一樣烹制,相反,他建議,可以裹上咖喱,或椰子粉,做出全新口味的食品。維爾德希望能在幾年內,將該產品擺上商店貨架。
有人懷疑,不管實驗室里大豆和豌豆蛋白轉化得多么巧妙,以植物為基礎的產品在味道和質地上,永遠無法取代讓人想起來就流口水的三分熟牛排。在荷蘭,馬克·波斯特博士正在研究一種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利用牛自身的干細胞制造真正的肉。波斯特的團隊人員從牛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后,在特殊的營養液中加以繁殖,并使用魔術貼將它像人工肌腱一樣附著在牛的身體里。這些肌肉細胞最終將自行收縮,并可在電刺激下更快發育。
聽上去有點兒像科學怪人的實驗室,但曾受過醫學專業訓練的波斯特相信,試管肉可以幫助養活全世界。用他的方法,“你仍然需要捐獻動物,以便提供細胞”,他說,“但全世界的牲畜數量可以因此減少到一百萬頭。”除了騰出來土地和水之外,還能更好地飼養每一只動物,并使它們免遭被大規模屠宰的命運。
波斯特正在慢慢說服他人認可試管肉的價值。一位匿名人士為此捐贈了30萬歐元,讓他按照這一理念制造出一只漢堡包,成品將在今年11月問世。如果波斯特的實驗成功,這意味著只要能找到合適的DNA樣本,就可用任何動物(無論是斑馬、長頸鹿,還是大熊貓或加州禿鷹)的肉制成漢堡包。如果吃一只熊貓漢堡的想法還不夠離奇出位的話,記得科學家曾設法得到過恐龍的DNA,因此在理論上,未來人們可以大啖霸王龍肉或雷龍肉。
致力于探索未來美食的熊華德自然也不會錯過對轉基因食物的關注。目前,轉基因改良作物仍有很多批評者,認為它是科學制造出的怪異食物。為了解轉基因對未來食物的影響,熊華德專程拜訪了位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植物轉化研究所,那里的分子生物學家將不相容的物種混合起來,在實驗室內使用微型黃金子彈,將一種作物的基因發射到另一種作物中。熊華德寫道:“戴維斯實驗室的成果包括水母形狀的葡萄、鯉魚形狀的番茄,還有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玩意兒。”
起初,熊華德也對轉基因作物多少有些不信任。但是,對此做了更多了解后,他確信這項技術可以拯救生命,保護地球。以添加了維生素A的金色稻米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有50萬兒童因維生素A缺乏而失明。而這種水稻能夠帶來改變。轉基因作物也對環境有利:它們抗蟲、抗雜草,耕作時使用的有毒化學品數量更少,對環境的污染更少。
隨著氣候變暖和人口增長,人工改造作物發揮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的作用。但首先,人們必須轉變態度。公眾仍對轉基因生物不放心,也許是因為它看起來不夠天然,或者因為它與大公司的關系太過密切——通常只有大公司才有實力應對遙遙無期、耗資不菲的審批流程。在過去25年,歐盟已經在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方面花費了4.25億美元。其結論是,轉基因技術并不比常規技術更危險。
既然環境和人道主義方面的論據都足以說服人們接受轉基因作物,而且,我們已經走到了必須將其與其他作物一視同仁的時間節點上,因此熊華德預計,人們的食物結構將面臨重大改變。眼下許多由于過于精致而無法量產的品種(比如純種西紅柿)在未來可以大量培植;人們還可以購買到粉紅色的生菜和藍色芝麻菜;拌沙拉也無須再添加調料,因為菜葉本身就有味道;你也可以買一只香蕉,外觀照舊,卻有著冰淇淋圣代口味。
通常,一種新食物是這樣流行開來的。首先,它將在少數族裔或高檔餐廳出現,那里的廚師和食客都愿意嘗試新生事物。然后,它會進入某些食品網絡和專賣店,接下來它會滲透到超市供應鏈和零售店,再后來成為女性雜志的主題,最后,它被寫在快餐店的菜單上,擺上雜貨店貨架。如今在西方,韓國菜、中東菜、墨西哥和印度等地的區域口味已成為潮流,熊華德推測,2035年引領全球的美食將會是非洲食品。如今,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城市,已經零星分布有非洲餐廳,但規模肯定無法與印度的咖喱雞或日本的壽司相提并論。但在芝加哥餐廳喝過了尼日利亞湯、吃過了桑給巴比薩和鹵羊肉之后,熊華德開始相信,到203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約有40個國家和地區,分布著廣泛的香料和植物)的一些菜肴會像泰式炒河粉一樣,進入快餐店、家庭餐館、雜貨店以及超市冷凍食品區。
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如今有更多人想要搞清楚自己的食物來自何處,并花費更大心思尋找本地的、有機的、可持續性食材。他們都遵循著《雜食性困境》一書作者邁克爾·波倫的建議:不要吃太多,以植物為主,不應該食用含有五種以上成分的食物,或者我們的祖父母不認識的東西。熊華德對波倫的觀點部分贊同,他說:“必須有人成為歐洲第一個吃番茄的人。”人們應該對那些嘗試在實驗室制造肉類,或致力于創造出更營養作物的科學家表示敬意。只有“非天然的”產物才能讓人們認識到什么是“天然”。更有可能的是,在未來數十年,為了養活不斷增多的人口,人們不得不勉力為之。
[譯自加拿大《麥考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