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前
1.清洗
中藥材是否需清洗,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雖然很多中藥飲片看起來表面會有些灰黑,其實在出售前都經過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中草藥生藥必須清洗!)。如果實在覺得中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以及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藥材(如車前子等)被沖走流失。
2.浸泡
中藥干品在煎煮之前,要有個浸泡的過程。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增加湯藥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浸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會很容易引起酸敗。
煎煮中
1.用水
傳統的“3碗水煮成1碗”,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準。因為不同處方的藥味多少、藥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藥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用水量應以水浸過藥材面2~3厘米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藥。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2.火候
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為文火(小火)??刂苹鸷虻囊饬x在于,若火候過度,水分蒸發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
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3.時間
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4.復煎
許多人習慣于一副中藥“返煎”3~4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2次后,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2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藥,可以煎煮3次。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3遍。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2煎的藥液分別服用,就不能將藥效發揮至最佳,正確的做法是將頭煎與2煎的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同樣,煎煮3遍的藥液也相應地改為1天3次服用。
煎煮后
藥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編輯/嚴敏 jtyy6730@163.com
溫馨提醒
注意先煎、后下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后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1.先煎的藥物通常指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2.后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