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發生在中國的突發事件已經成為國際媒體的常規關注點和重要報道對象。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呈現出四個新變化:時效性加強、消息源擴大、關注度提高、可控性下降。因此,從跨文化的視角思考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的傳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導原則、傳播內容等方面的得失,并探索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突發事件 國際傳播 對外報道
一、國內突發事件的對外報道策略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人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關心與自身現實生活、現實利益相關的新聞,對于那些在地理上離自己很遠的新聞也有產生濃厚興趣的可能。
從2003年“非典”報道開始,中國的突發性事件在外國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分量越來越重。近年來的汶川地震、7·15事件、央視大火案、玉樹地震、甬溫鐵路特大事故等等突發性事件都進入到外國媒體的視野,被各國的主流媒體報道。
能夠引起國際輿論關注的國內突發事件大多是社會安全事件,并且絕大多數是負面新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受眾對于負面消息總是抱有熱情,為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媒體總是把精力集中在揭丑上。處理這些敏感事件,做好國際傳播的應對,十分必要。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媒介內容的多樣化、碎片化傳播,使受眾在媒介內容中,很難獲得有意識的較為系統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何利用好各種媒體傳播中國聲音變得更加迫切。
從經濟角度來看,做好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投入產出比較高,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對于國內突發事件的報道,在地理上國內媒體具有優勢,在文化上國內媒體從業人員幾乎不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礙。更要看到的是,如果對于國內突發事件的報道,國內媒體存在漏報、錯報,而國外媒體進行了報道,那么無疑將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國內突發事件對外報道的新變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時效性加強
互聯網、手機通訊、海事衛星等技術的發展,使得消息的傳輸更加快捷。任何記錄突發事件的相關文本能夠輕易地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只要有一個移動電話,合適的目擊者就可以通過媒體的平臺向受眾講述現場實況。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速度在不斷接近事發的第一時間點。
2、消息源擴大
公民記者成為新聞傳播的新力量。例如,2009年央視新樓發生大火,在北京的外國游客拿著自帶的高分辨率攝像手機,記錄下火災過程,并且將這段視頻上傳到了美國CNN的I report網站上。在突發事件現場的公民記錄影像并通過網絡傳輸給媒體,擴大了消息來源,也削弱了政府對新聞的控制力。
3、關注度提高
隨著現實層面中經濟、政治、文化、人員的跨文化交往在深度、廣度上的延伸,外國受眾對中國的了解有所增加,對中國的事情更加關心。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新聞正日益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與世界連接的交流途徑,甚至是生活方式。
三、國內突發事件的對外報道策略
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必須具備一定的策略,這要借助跨文化傳播視角去做理論上的分析。“根據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從話語的生產、控制和能力層面做出積極探索,構建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話語體系,積極服務于中國對外傳播和對外交往的實踐,尋求中國國際話語的自主性和影響力,同時,培養高素質的跨文化傳播隊伍,加強對外傳播平臺和傳播內容的建設,做好跨文化傳播的議程設置……”①這種理念對于探索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策略具有建設性意義,現從傳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導原則、傳播內容等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策略。
1、確立積極態度
國內突發事件不可能通過國內管制而減少負面影響。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說的:“我們必須要說話,而且要讓別人聽到。如果我們現在不這樣做,別人會替我們說話,謊言就會不由自主的從他們的嘴巴里說出來。必須找到說我們自己的話的途徑,說給那些想聽的人。”②因此,從傳播理念上,我們要確立積極的態度,要主動地把新聞報道的技能和藝術融合在媒體的報道中。
2、調整媒體規則
西方是“留面子”的文化,是消極的面子,正如中國的俗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中國是“給面子”的文化,是積極的面子,中國人希望對方主動給予積極評價。“中國要想在西方新聞話語里找到面子,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以西方的公平、正義、平等等競爭規則和新聞專業主義媒體規則來解讀其關于中國的新聞報道,不是尋找西方贊許或者批評了什么,而是體驗西方的話語由什么東西所主導,在怎樣的語境中構成,發現其中的矛盾與問題,通過實現西方式的消極面子,來得到中國式的積極面子。”③隨著我國新聞環境的開放,國內對于新聞的評價標準也越來越國際化,客觀、平衡、公正等評判標準是中國媒體所肯定并且踐行的。因此,在國際傳播中,我們要把中國媒體的國際化規則體現出來,傳遞出去,逐步消除外界對中國媒體的誤解。
3、消解馴化效果
“所謂‘馴化’的原則,便是用西方的認知框架把難以認知的中國事件轉換為意義載體,在中國的客觀現實與西方的主觀現實之間取得平衡。”④要取得這種平衡,可以在價值觀念上尋求路徑。在美國學者赫伯特·甘斯所著的《什么在決定新聞》一書中,提到了美國的新聞中的恒久價值,總的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民族優越感、利他的民主(新聞暗示出政治首先遵循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的原則)、負責任的資本主義、小城鎮的田園主義(對自然的渴望和對“小”的向往)、個人主義、溫和主義(不過分),等等。這其中也有一些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一致的內容。例如溫和主義,與中國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融通的。在新聞報道中,能夠基于價值觀上的一致而做出求同存異的報道,將會是高水平的跨文化新聞報道。
4、傳播有效內容
國際新聞的本質歸根結底還是新聞報道。只是,由于其中跨文化的因素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必須在報道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受眾的解碼能力。“接受者并無義務需要原封不動地接受或者解譯訊息,他們實際上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視野,通過變通或對立的解讀來抵御意識形態的影響。”⑤這樣可以有效縮小編碼和解碼的差距,因此,在國際新聞報道中要盡可能用淺顯的語言來表達。語言越具體越有力,具體的最高境界是外國受眾在報道中能夠與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見聞相聯系。
5、改進報道技巧
目前,我國的國際報道理念和報道技術都在逐漸向世界一流媒體看齊,但是就報道理念和報道手法來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就報道技巧而言,能夠改進的方面還有很多,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第一,大量使用對比體現變化,有效說明問題。第二,用關鍵、準確數據說話,提高專業水平和報道力度。第三,報道生動事例,講好中國故事。第四,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使用不同立場的引語。外媒在做國際報道時,常常會采訪一位來自國際組織的專家,這點是值得學習的,有利于體現報道的中立性、客觀性,贏得境外受眾的好感和信任。第五,巧妙使用引語,實現事實和觀點分離。
結語
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發生在中國的突發事件已然為國際媒體所不能忽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呈現出時效性加強、消息源擴大、關注度提高、可控性下降等新特點。因此,從跨文化的視角,思考國內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的傳播理念、操作方式、指導原則、傳播內容的得失,探索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在對外報道中,媒體從業人員要做到確立積極態度、調整媒體規則、消解馴化效果、傳播有效內容,這是現代國際傳播應具備的要求,也是中國跨文化傳播極為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①孫英春:《跨文化傳播研究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J].《攀登》,2010:171
②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曹榮湘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85
③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8
④Co